诸老鸣靴日上朝,有人幽处厌喧嚣。
江乡十月稻成熟,茅屋一灯山寂寥。
天不与生犀插脑,人今能几宝围腰。
从吾所好宁相误,洙泗坛荒有玉条。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1. 诗句解释
  • 诸老鸣靴日上朝:“诸老”指的是官员们,这里特指那些地位较高的人士。“鸣靴”是穿着鞋子走路时发出的声音。“日上朝”表示每天早晨都去朝见皇帝。
  • 有人幽处厌喧嚣:“幽处”指的是安静的地方。“厌喧嚣”表示厌倦了外面的嘈杂和喧嚣。
  • 江乡十月稻成熟:“江乡”指的是河流附近的乡村地区。“十月”表示农历的十月。“稻成熟”表示水稻已经成熟收割。
  • 茅屋一灯山寂寥:“茅屋”指的是用茅草搭建的简陋房屋。“一灯”表示只有一盏灯火。“山寂寥”表示山上非常寂静。
  • 天不与生犀插脑:“生犀”指的是活犀牛角。“插脑”表示将犀牛角插入头部。“天不与”表示天意不允许。
  • 人今能几宝围腰:“宝围腰”指的是佩戴各种珍宝制成的腰带。“几宝”表示珍贵的珍宝。“能几宝围腰”表示现在能用珍宝制成的腰带已经很少了。
  1. 译文
  • 官员们每天早晨都去朝见皇帝,而有些人却喜欢在安静的地方度过闲暇时间,远离喧嚣的世界。
  • 在江乡,每年的十月都会迎来水稻的丰收季节,而简陋的茅屋内,一盏灯光下,显得格外的寂静。
  • 天空没有允许活犀牛角插在人的头上,人们现在已经很少能够拥有这样的珍宝腰带了。
  1. 赏析
  • 这是一首反映官场生活和自然景观的诗歌。通过描绘官员们忙碌的朝见和普通人的闲适,展现了官场的复杂和人性的多元。
  • 诗中的自然景观描写生动,如“江乡十月稻成熟”,“茅屋一灯山寂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无奈和对自然的向往。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不满和对自然的热爱,这种情感贯穿于整首诗歌中,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通过简单的词语和句子,传达出了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次韵山居》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还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思想情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