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种明逸,与帝自宾友。
归眠青山云,未醒紫宸酒。
谁何敢讥弹,乃有此健守。
天心本无私,以一调众口。
徙之嵩山阳,宁勿为法受。
夫何狐兔群,能振霹雳手。
此事关纲常,吾身竟何有。
【注释】去郡三思:离开郡府时有三思。种明:种放,字明逸,南朝人,曾任尚书郎等职。帝:天子,指皇帝。宾友:宾客、朋友。归眠:归隐。青山云:青山白云,形容隐居生活。紫宸:皇宫。谁何:询问,责问。敢:岂敢。讥弹:讥讽攻击。乃:于是。天心:指皇上的心。本:本来。以一调众口:用一个人来统一天下的言论(舆论)。徙之嵩山阳:把种放徙封于嵩山南麓。宁勿为法受:难道不能成为榜样吗?夫何:怎么。狐兔群:比喻那些阿谀谄媚者。振霹雳手:比喻威风凛凛。此事关纲常:这件事关系到纲常礼教。吾身竟何有:我自身有什么过错呢?
【赏析】
此诗是诗人罢官归居后写的一首抒情咏怀之作,借述己志,慨叹世道。全诗分作三段。第一段写诗人被贬后的思想活动与归隐的打算;第二段写诗人对当政者的批评与自我评价;第三段写诗人对社会的不满与愤慨。
开头二句“我思种明逸,与帝自宾友”,点明自己的身份和思想境界,表明了作者的归隐决心。种放,字明逸,南朝人,曾任尚书郎等职。《梁书·文学传》说他“清贫退素,不营家产”。这首诗中说“我思”两字,表明作者对自己的处境十分清楚,他想到的是要过一种清高的生活。“自宾友”即自视为帝王的客人、朋友。这里用《汉书·东方朔传》中的典故:“朔初至朝,上令待诏金马门,召见武库,朔因谐戏上,曰:‘少君将何之?’上问其故,朔曰:‘臣自有乐,陛下无为臣幸也。今陛下幸臣,犹未能尽悉,臣进趣取便,必恐于心。’上笑曰:‘为是耶?”“朔”字“自宾友”就是这个意思。
中间四句“归眠青山云,未醒紫宸酒”,描写诗人隐居后的悠闲生活。这两句是说,自己虽然离开了朝廷,但仍然可以像种放一样在青山间睡觉,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未醒紫宸酒”,是说自己还没有从梦中醒来,仍在享受着美酒的滋味。“紫宸”是皇宫的名称,这里用它来形容酒的美色。
“谁何敢讥弹,乃有此健守。”这两句是说,有人敢于责难、攻击,而自己却能够保持这样的节操。“乃有此”,即“竟然有这样的”,意思是说,这样坚守节操的人,是应该受到称赞的。“谁何”是责问的意思。“敢”,表示说话者认为对方敢于责难、攻击自己的意见。
“天心本无私,以一调众口”,这两句是说,上天本来就没有偏私之心,只是用一个标准来统一天下的言论(舆论)。这里的“以一调众口”与“乃有此健守”相呼应,都表达了诗人对于统治者用统一的标准来控制言论的不满。
最后四句“徙之嵩山阳,宁勿为法受”,“夫何狐兔群,能振霹雳手”,这是诗人对于社会的批评。这里用到了两个典故,“徙之嵩山阳”是指将种放流放到嵩山南麓。《晋书·王戎传》:“戎好利而轻下上,尝谓人曰:‘我每不以为过,然要须克己复礼耳。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沉滞空门。’”意思是说,自己虽然没有什么过错,但也不应该因此而被贬谪到边远地区。至于“宁勿为法受”,是说自己不愿意成为统治者的工具。“夫何狐兔群”,即“什么狐狸兔子群”,意思是说,社会上的那些奸佞之徒,就像狐狸、兔子一样多。“能振霹雳手”,意思是说,这些奸佞之徒都能够施展威力,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
整首诗通过议论的方式,抒发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愤慨之情。其中既有对于统治者的批评与指责,也有对于个人遭遇的感慨与反思。诗人的思想境界与艺术手法都很高明,值得我们认真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