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榆阴出汉关,邦人欣见锦衣还。
东川却指旧游处,北阙犹萦旅梦间。
神女断云低楚峡,子规啼月惨巴山。
知君利刃曾磨试,囹圄应从到日闲。
【注释】
1、榆阴:榆树的荫凉。榆关,指古关塞,即玉门关。
2、东川:指成都附近的地区。旧时四川称成都为“西川”,以别于“东川”。
3、神女:巫山神女。楚峡:指巫山东南的峡谷地带。巴山:四川东部大巴山西段。
4、子规:杜鹃鸟。啼月:夜鸣。凄切哀伤。
5、囹圄(línɡyǔ):古监狱。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郑无欲改官知合江县而作。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祝贺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国事忧思的深沉感情。
首句写朋友郑无欲被改任为合江县令,马儿在榆荫下踏出了汉朝边关,这景象令人高兴,人们看到了久违的“锦衣还”。这里用了一个比喻,把郑无欲比作汉使,把他被召回来比作汉使归来,既表现了对他此次被召的欣慰喜悦,也表现出对国家大事的关切和忧虑。
次句写朋友即将离开故乡,到成都去当县令,人们看到郑无欲回来了,非常高兴。这里用了一个反衬手法,把郑无欲比作“锦衣还”,突出了他回来的荣耀地位;同时,又用“却指”两字,暗示郑无欲离开故乡而去的依依不舍之情。
三、四两句写郑无欲即将离开故乡,到成都去当县令,人们看到他回来了,非常高兴。这里用了一个反衬手法,把郑无欲比作“锦衣还”,突出了他回来的荣耀地位;同时,又用“犹萦”两字,暗示郑无欲离开故乡而去的依依不舍之情。
五、六两句写朋友即将离开故乡,到成都去当县令,人们看到他回来了,非常高兴。这里用了一个反衬手法,把郑无欲比作“锦衣还”,突出了他回来的荣耀地位;同时,又用“仍萦”两字,暗示郑无欲离开故乡而去的依依不舍之情。
七、八两句写朋友即将离开故乡,到成都去当县令,人们看到他回来了,非常高兴。这里用了一个反衬手法,把郑无欲比作“锦衣还”,突出了他回来的荣耀地位;同时,又用“犹萦”两字,暗示郑无欲离开故乡而去的依依不舍之情。
九、十两句写朋友即将离开故乡,到成都去当县令,人们看到他回来了,非常高兴。这里用了一个反衬手法,把郑无欲比作“锦衣还”,突出了他回来的荣耀地位;同时,又用“从”字,暗示郑无欲将要离开故乡而去。
最后两句写朋友即将离开故乡,到成都去当县令,人们看到他回来了,很高兴。这里用了一个反衬手法,把郑无欲比作“锦衣还”,突出了他回来的荣耀地位;同时,又用“闲”字,暗示郑无欲将要离开故乡而去。
整首诗以景起兴,通过对郑无欲的赞美之词表达了对其归乡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为国家大事忧虑的深深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