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侯之燕处,层台逾十寻。
俯镇千乘国,前瞻九仙岑。
勿作西州意,姑为东武吟。
名教有静乐,纷华无动心。
凭高肆远目,怀往散冲襟。
琴觞兴不浅,风月情更深。
民被裤襦惠,境绝枹鼓音。
欲识超然意,鸰原赋掷金。

莒侯之燕处,层台逾十寻。

俯镇千乘国,前瞻九仙岑。

勿作西州意,姑为东武吟。

名教有静乐,纷华无动心。

凭高肆远目,怀往散冲襟。

琴觞兴不浅,风月情更深。

民被裤襦惠,境绝枹鼓音。

欲识超然意,鸰原赋掷金。

注释:这首诗是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期间所作。诗中描述了他登上超然台后的感受和所思所想。诗人通过描绘超然台上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名利看淡、追求内心宁静生活的愿望。

赏析:
《寄题密州超然台》是北宋文学家苏東坡(蘇東坡)的作品。此诗作于元豐四年(西元一〇八一年)九月十五日。苏轼当时担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他在超然台上登高望远,感慨良多,遂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俯镇千乘国,前瞻九仙岑”一句,表现了他的豪迈之情。他站在高处俯瞰大地,感叹自己的权力与地位,同时也展望远方的山川美景。而“勿作西州意,姑为东武吟”则表现了他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宁静。他不想成为那些追求权势之人,只想像东鲁的孔子那样,吟咏诗书,追求真理。这种追求内心的宁静、淡泊名利的精神,正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

诗中的“名教有静乐,纷华无动心”一句也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淡然态度。他认为,真正的名教应该是平和宁静的,而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心生杂念。这种思想也体现了他的人生哲学,即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而不是外在的名利和权势。

这首诗通过描绘超然台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理念。这种理念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也成为了后世人们学习的典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