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欲夹太阳飞,独柱擎天力弗支。
北海风沙漫汉节,浯溪烟雨暗唐碑。
书空已恨天时去,惜往徒怀国士知。
抱膝对人复何语,纷纷坐冢卧为尸。
伏龙欲夹太阳飞,独柱擎天力弗支。
北海风沙漫汉节,浯溪烟雨暗唐碑。
注释:
- 伏龙:指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
- 太阳、独柱、擎天:这里比喻诸葛亮的才能和地位。
- 北海、汉节:指的是北海郡和汉朝的节操。
- 浯溪、唐碑:指的是浯溪石刻和唐朝的碑文。
- 书空、恨、时去:意思是说诸葛亮虽然有满腹经纶,但是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无法施展。
- 惜往、国士知:意思是说诸葛亮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怀念。
- 抱膝、复何语:意思是说诸葛亮死后,人们只能看着他的尸体,无法再说什么。
- 纷纷、坐冢、卧为尸:意思是说人们对于诸葛亮的评价是褒贬不一,有的人称赞他,有的人则批评他。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诗中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诗人通过对诸葛亮的描述,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思考。
诗人描绘了诸葛亮的形象,将其比作“伏龙”,意指他的才学和智慧如同龙一般高超。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他的才能和地位无法得到发挥,就像独柱支撑着天空一样困难。这一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无奈和辛酸。
诗人提到了北海郡和汉朝的节操,以及浯溪石刻和唐朝的碑文。这些历史文物都是古代文化的代表,而它们在现代却显得黯淡无光,这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消逝。这种对比更加凸显出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感叹和对文化的珍视。
诗人还通过“书空”和“恨时去”等词语,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他认为诸葛亮虽然有满腹经纶,但是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无法施展。这种感慨既体现了他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也反映了他自己对于时代变革的无奈。
诗人以“抱膝”、“复何语”、“纷纷坐冢”、“卧为尸”等词语,描绘了人们对诸葛亮的不同评价和态度。有些人称赞他,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英雄;而有些人则批评他,认为他有些过于刚直,不懂得变通。这种褒贬不一的态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诸葛亮评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形象描绘和对历史的评价,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感慨和对文化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人们对于人物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