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有流水,霜降石自出。
骤雨东南来,消长不终日。
故人书问至,为言北风急。
山深人不知,塞马谁得失。
挑灯看古史,感泪纵横发。
幸生圣明时,渔樵以自适。

【注释】

山中:山里。感兴:触景生情,即因眼前景物触发某种情怀而兴起的感想。三首:指三首诗。“三”为虚数。

山流:山间的溪水。霜降石自出:天刚一降霜,山石便从山间流出。霜降: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九月下旬。

雨骤:雨势急而大。东南来:指从东南方向而来。

北风急:北风刮得急。

书问:书信,指故人寄来的来信。言:说,告诉。

塞马:关塞上边远之地的马。谁得失:谁得到失去。

挑灯:点亮灯。古史:泛指历史典籍或古代故事。

圣明时:圣明之世,指太平盛世。幸:庆幸,感激。渔樵以自适:像渔夫、樵夫那样过悠闲自在的生活。以:连词,表目的,用来。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作者隐居山林生活的田园诗。诗的前半部分写景,描写了山中水流、石出、雨至和故人的书信到来;后半部分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满足与自豪之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幽深隽永,富有哲理意味,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首联:“山中有流水,霜降石自出。”这两句诗描绘了一个清幽秀丽的自然景象,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山中流水潺潺,宛如天籁之音;寒霜降临,山石纷纷从山间流淌出来,仿佛是山神为了欢迎故人的到来特意为之。这里的“流水”与“自出”两个动词相呼应,既写出了流水的动态,又描绘出了山石的静态,形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展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同时,“流水”一词还暗示了故人的书信已经到来,因为书信往往伴随着流水而送达。

颔联:“骤雨东南来,消长不终日。”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山中天气的变化无常,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骤雨从东南方向席卷而来,如雷鸣般猛烈,令人猝不及防;然而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却在片刻之间迅速减弱,似乎没有持久之力。这里的“骤雨”与“消长”两个动词相呼应,既写出了暴雨的突然性,又描绘出了其短暂性的特点,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变幻莫测。

颈联:“故人书问至,为言北风急。”这两句诗承接上文,描述了故人书信的到来以及书信中所传达的信息。故人的书信已经到达,其中提到了北方的大风正在迅猛地刮起。这里的“书问”与“故人”两个词语相呼应,既写出了书信的存在,又点明了书信的接收者——故人的身份。同时,“为言”一词也透露出了书信内容的重要性,因为它涉及到了北风的迅猛情况。

尾联:“山深人不知,塞马谁得失。”这两句诗通过反衬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自己隐居生活的自豪与满足。虽然自己身处深山之中,外人无法得知,但有如关塞上边远之地的骏马一样自由奔放,无人能够驾驭。这里的“山深人不知”与“塞马谁得失”两个词语相呼应,既写出了自己隐居生活的隐蔽性,又表达了自己如同骏马一般不受束缚的自由状态。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厌倦与超脱。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能深入人心,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豁达。通过对山水、风雨等自然元素的描绘以及故人书信的到来等情节的叙述,诗人将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在历代众多田园诗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