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临广武,杜甫登吹台。
高情发慷慨,前人后人哀。
江左遘阳运,铜驼化飞灰。
二十四桥月,楚囚今日来。

注释

  1. 阮籍: 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其代表作《咏怀诗》表达了深沉的情感。
  2. 临广武: 指阮籍曾游览广武山,广武山位于河南洛阳附近,因与历史事件有关而闻名。
  3. 杜甫: 唐代伟大诗人,以忧国忧民著称,他的诗作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4. 吹台:古代的一种观景台,此处泛指登高望远之地。
  5. 慷慨: 形容心情激昂,情感外露。
  6. 前人后人: 指历史上的诗人如杜牧、李商隐等以及当代的人,他们的作品都流露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
  7. 江左: 古代对长江以南地区(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的称呼。
  8. 阳运: 这里指代一种吉祥的运势。
  9. 铜驼: 古代一种动物造型的装饰品,象征着吉祥。
  10. 化飞灰: 铜驼化为灰烬,比喻国家的兴衰更替。
  11. 二十四桥: 苏州市内一座古老的桥梁,常被用来象征美丽的江南水乡风光。
  12. 楚囚: 古代楚国人因政治原因被囚禁在狱中,此处用来形容诗人身处困境。

译文

阮籍登上广武山,杜甫登上观景台。
心中充满豪情,发出慷慨之声,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的诗人,他们的哀叹令人共鸣。
江左遭遇好运,铜驼化作飞灰。
二十四桥月色皎洁,今日的诗人像是楚地的囚犯。

赏析

此诗通过对不同历史人物和地点的描写,展示了作者阮籍和杜甫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处境的不同感悟。阮籍通过登山来表达他对于国家命运的感慨,杜甫则通过观景台来反映他对时世的观察和思考。两人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但都表现出了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心。

诗中的“望”字,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眺望,更是心灵的远望,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和历史的深切关注。同时,“高情”二字,描绘出诗人内心的激动和澎湃。而“阳运”、“铜驼”、“化飞灰”等意象,都暗示了国家兴衰的无常和历史的变迁,反映了诗人对于世事无常的感慨。

“二十四桥月,楚囚今日来”,则是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彷徨与无奈。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和历史的深切关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