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逢一石碑,亭亭傲风雨。
停骖仿佛看,云是无主墓。
末书戊申岁,屈指九十秋。
是时龙渡江,甲子恍一周。
借问葬者谁,承平百世祖。
亦有周馀民,战骨委黄土。
太祖下江南,誓不戮一人。
神孙再立国,天以报至仁。
大河流血丹,屠毒谁之罪。
潼关忽不守,皇皇依汴蔡。
螳螂知捕蝉,不知黄雀来。
今古有兴废,重为生人哀。

【注释】

葬无主墓碑:没有主人的墓碑。

路逢一石碑,亭亭傲风雨:在道路上遇到一块石碑,石碑直立着,好像不畏风霜雨雪。亭亭,形容石碑直立而庄重的样子。

停骖仿佛看,云是无主墓:停下车马,好像在观看,这云雾缭绕的地方,就是没有主人的墓碑。仿佛看,形容作者对墓碑产生的一种神秘感觉,好像是在观看一幅画卷或者是在观赏一处美景。停骖,即停车。仿佛看,即好像在观看。

末书戊申岁,屈指九十秋:碑文最后写着“戊申岁”,这是写作年月,即写在戊申年的秋天。

是时龙渡江,甲子恍一周:当时,朱元璋渡过长江,甲子年他的军队已经度过了一年。

借问葬者谁,承平百世祖:请问这块墓碑的主人是谁?他是承平百世以来的人。

亦有周馀民,战骨委黄土:也有周朝残余的百姓,战死的百姓的骸骨,都埋在了黄土中。

太祖下江南,誓不戮一人:元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率领军队南下攻占南方地区,他誓言决不杀戮百姓。

神孙再立国,天以报至仁:神灵子孙再次建立国家,上天以他的至仁回报他。

大河流血丹,屠毒谁之罪:长江的水被染成了血红色,那是屠杀和杀戮所造成的后果,是谁的责任呢?

潼关忽不守,皇皇依汴蔡:潼关突然失守,于是他们匆忙逃到汴州和蔡州避难。

螳螂知捕蝉,不知黄雀来:螳螂只知道捕捉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飞过来。比喻只看见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却看不到自己的危险。

今古有兴废,重为生人哀:古今有兴亡更替,让人更加感到悲伤。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悼亡诗。诗的前半部分描写了诗人在路过一块石碑的时候,似乎看到了一片荒凉的景象,然后诗人又回忆起历史,想起了当年战乱时期百姓们的痛苦生活。而后半部分则是诗人对于历史的感慨以及对百姓们的同情和哀悼。

首联:“葬无主墓碑,路逢一石碑。”

这句诗描述了诗人在路上遇见一块没有主人的墓碑,这个场景引起了他的深思。在那个时候,战火纷飞,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块墓碑却孤零零地屹立在那里,没有人去理会它的存在。

颔联:“停骖仿佛看,云是无主墓。”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停下车马,仿佛在观看一个神秘的场所,那云雾缭绕的地方,就是没有主人的墓碑。这里的“仿佛看”表达了诗人对这个地方的好奇和疑惑。

颈联:“末书戊申岁,屈指九十秋。”

这句诗告诉我们这块墓碑的来历。原来它是在戊申年写的,现在已经过去了九十年。这意味着这块墓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

尾联:“今古有兴废,重为生人哀。”

这句诗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有兴盛与衰落,但无论怎样,人们都会为此感到悲哀。因为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损失。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块石碑和它的历史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同情。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我们应该珍惜和平,保护环境,不要让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