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昔从君时,上堂拜姑嫜。
相携上祖冢,岁时持酒浆。
姑嫜相继没,马鬣不在乡。
共君瓯盂饭,清涕流襦裳。
君贫初赴官,有家不得将。
妾无应书儿,松槚自成行。
君别不复归,岁月何茫茫。
长安拥朱绶,执雁事侯王。
岂无一纸书,道路阻且长。
年年酹寒食,妾心良自伤。
君家旧巾栉,至今袭且藏。
谅君霜露心,白首遥相望。
【注】
1.上冢:古代祭扫坟墓。
2.君:指我。
3.相携:互相搀扶。
4.祖冢:祖先的墓地。
5.马鬣不在乡:指已葬在异地。马鬣,即马鬃。
6.瓯盂饭:小碗盛着饭。
7.清涕流襦裳:泪水湿透了衣服。襦,短衣。
8.执雁事侯王:拿着雁去侍奉诸侯王。
9.一纸书:一封书信。
10.道路阻且长:道路阻隔,难以相见。
11.巾栉:妇女梳妆用的头巾和发簪。
12.霜露心:形容对亲人的思念像霜露一样凄冷。
【译文】
我过去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一起拜祭你的姑嫜(婆婆)。
我们互相搀扶上到祖坟,每年节日都提着酒浆祭奠。
你和你婆嫜相继去世了,现在连马鬣也埋在故乡。
一起为你准备饭菜,我们相互擦干了眼泪。
你贫穷时刚来任职,有家却不能回去。
我也没有写信的人儿,只好用松柏做成的行杖。
你离开后不再回来,年复一年岁月何其漫长。
你在长安身披红绶带,拿着雁去侍奉诸侯王。
难道没有一封信,但道路阻隔难相见。
每年的寒食节,我伤心地流泪。
你家中还有你婆婆用过的巾栉,至今还保存着。
相信你的心如同霜露一般寒冷,白发人望着远方。
【赏析】
此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作者在长安任官,妻子随从他前往长安。诗人回忆与妻子同往祖墓,共度寒食节的情景,表达了夫妻分离的痛苦和对妻子的怀念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反映夫妻别离之作。
首联“上堂拜姑嫜”,写两人一同上坟的情景。诗人回忆起与妻子一同上坟的日子,两人手拉手一起走向祖坟,一边走一边祭扫。这里描绘了一幅夫妻二人携手共赴祖坟的温馨画面。
颔联“相携上祖冢,岁时持酒浆”,进一步描绘了夫妻俩在坟墓前祭祀的场景。他们手持酒浆,向祖先敬酒,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之情。同时,他们也在坟墓前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希望祖先能保佑他们平安幸福。
颈联“姑嫜相继没,马鬣不在乡”和“共君瓯盂饭,清涕流襦裳”,则是对妻子逝世的悲痛回忆。这里诗人用“相继没”和“不在乡”两个词来形容妻子的离去,让人感受到深深的哀痛。同时,他也提到自己曾为妻子准备过饭菜,而妻子已经离世,这更加深了他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尾联“岂无一纸书,道路阻且长”,“年年酹寒食,妾心良自伤”以及“君家旧巾栉,至今袭且藏”则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深深思念之情。他想象自己如果能得到妻子的回信该有多好啊!然而,现实中却只能通过寒食节这样的节日来寄托对她的思念之情。他感叹道:“岂无一纸书?道路阻且长。”意思是说,虽然有信可寄,但路途遥远,难以相见。因此,他在寒食节时常常独自伤感流泪。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深沉,充分体现了夫妻之间深厚的感情纽带。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情冷漠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