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棹殷勤泛剡溪,吟香为拂案头埃。
老躯久已乞骸去,瘦骨应难入画来。
但愿东皇怜病瘦,早从西华觅云台。
当年自是渠无分,明主何曾弃不才。

《至元廿四年十一月二十日得宣命诣朝可庵有诗不敢当次韵以谢》是宋代诗人方逢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描绘了诗人在得宣命前往朝可庵时,因年老体弱和身体消瘦而感到忧虑的情景

诗的原文如下:
雪棹殷勤泛剡溪,吟香为拂案头埃。
老躯久已乞骸去,瘦骨应难入画来。
但愿东皇怜病瘦,早从西华觅云台。
当年自是渠无分,明主何曾弃不才。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衰老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悟。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

  1. 雪棹与剡溪:“雪棹”象征着诗人乘着船桨在冰雪覆盖的剡溪上划行,展现出一幅寒冷却生机勃勃的景象。“吟香”则暗示了诗人在此过程中吟咏诗句,享受诗歌带来的乐趣。

  2. 吟香拂案头埃:“吟香”不仅指诗歌创作的过程,也暗示着诗人在寒冷环境中寻求心灵上的慰藉。“为拂案头埃”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尘世琐事的超脱。

  3. 老躯与乞骸:诗人自比为“老躯”,表达了自己因年老体衰而渴望退隐的愿望。而“乞骸去”则直接表明了这种愿望的迫切性,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压力的无奈和逃避。

  4. 瘦骨与画来:“瘦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年老体弱而显得枯瘦的身躯,难以被传统艺术所捕捉。这里的“应难入画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身体状态的担忧,也暗示了艺术对于真实生活状态的局限性。

  5. 东皇与怜病瘦:东皇即春天的神祇,通常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和希望的到来。诗人在这里祈求春天的神祇能够怜惜自己的病弱,给予他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6. 西华与云台:云台是古代帝王用以避暑的场所,诗人在这里暗喻自己向往的隐居之地。而“早从西华觅云台”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7. 当年与明主:这里的“当年”指的是诗人过去的岁月,“明主”则是指英明的君主。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一种遗憾,即自己曾经有机会受到重用,但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实现这一理想。

  8. 无分与明主:这里的“无分”意味着没有机会或缘分,诗人通过这样的措辞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感慨。而“明主何曾弃不才”则是诗人对过往君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明君能够赏识自己的才能。

方逢振的这首《至元廿四年十一月二十日得宣命诣朝可庵有诗不敢当次韵以谢》不仅是一首情感丰富的诗歌,更是一次深刻的人生思考。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诗人抒发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无奈,同时也传达出对未来的乐观和对理想的坚持。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