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市隐诚好,山林通更嘉。
出非专为米,去亦不期瓜。
下惠何妨介,东方未用夸。
池州知此道,无愧仲连家。

【释义】

朝廷市井中隐居是美德,山林之间通达更为可嘉。出仕非为稻粱谋,离开也不图瓜分。对百姓施惠何须居高自傲,东方诸侯不用炫耀武力。池州懂得这些道理,可以称得上仲连家。

【注释】

朝市:朝廷和市集,这里指官场。

通:通达。

出非专为米:出仕不为俸禄。

去亦不期瓜:离开时不图名利。

下惠:施与百姓的恩惠。

介:傲慢、高傲。

东方:指东晋的桓温、谢安等人。

知此道:懂得这个道理。

仲连:战国时期齐国人孟尝君的门客冯谖。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写诗人辞官归隐,远离朝廷,寄情山林,追求自然生活之乐。全诗意蕴深沉,格调高雅,表现了诗人淡薄名利,崇尚自然的精神境界。

起句“朝市隐诚好”,以“诚”字开头,突出了诗人对官场的不满。在古代社会里,官场就是名利场,而诗人却厌恶官场的生活,所以用“朝市”一词来概括。“朝市隐诚好”,表明自己不愿做官。“山林通更嘉”,以“通”字开头,表明诗人愿意到山林中去生活。“通”在这里有“通达”、“通畅”之意,说明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山林通更嘉”,表明自己愿意远离官场。“出非专为米,去亦不期瓜。”二句以“非”字开头,表明自己出仕并非为了俸禄。这里的“米”指俸禄,“非”即不是、不是为的意思。“不期瓜”三字用典。南朝宋明帝时,谢灵运曾因事被免职回乡,他路过富阳时,太守殷琰设宴相待,并送他一枚铜印,上面刻着他的名字,但上边又加了一个小字“封余亭侯”,意即封你做个亭侯。谢灵运对此很不高兴,就写了一首五言诗:“种柳南溪边,垂杨西驿路,风烟起夕岚,飞鸟赴晨晖,解维当今岁,拂衣从此去,山泽久见遗,宾僚多异趣;舟航苟犹在,鱼网时可结,岂无艳阳景,清风不可负,云霞出海门,去天三百里,顾瞻紫岩立,端忧世空尔,望古陵树郁,永怀想已逝,桂栋增重云,甘泉轻露寒,寄言摄生客,结宇在松间。”(《宋书·谢灵运传》)这首诗是诗人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慨之情。现在用来比喻出仕不为俸禄。“下惠何妨介”,“下惠”指施恩惠于老百姓。“介”是矜持、高傲的意思。诗人认为施惠于民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用不着那么矜持,高傲。这四句是写诗人对出仕的看法。“东方未用夸”,意思是说东晋的桓温、谢安等人没有炫耀武力的资本,他们都是名士风流人物。这四句是写诗人对这些人的看法。“池州知此道,无愧仲连家”,“池州”即今天的安徽池州,诗人曾经在那里担任过刺史。“仲连”是指战国时期的著名辩士苏代。苏代游历诸侯各国时,经常受到各国国君的侮辱,但他从不记恨,总是以礼对待他们。有一次赵国要攻打韩国,苏代对燕昭王说:“赵攻韩也,则韩且危矣。”燕昭王问他该怎么办。苏代回答说:“韩亡,身死不厌,愿令臣得奉盆入于汉殿之中乎?”意思是说如果燕昭王能把我放在盆子里面送到汉殿(宫殿)里去的话,我就答应他去赵国救韩。燕昭王听了以后非常感动,立即派苏代到赵国去救韩。这就是成语“奉盆之使”的来源。《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而秦说行……”后来这个典故被引申为“刎颈之交”。苏代与鲁仲连一样都是战国时的著名辩士,两人齐名。“仲连家”指的就是苏代。这四句是说池州知道这个道理,就可以称得上苏代这样的名家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