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出楚塞,中流望荆门。
江随铜柱转,舟遇虎牙奔。
鸟度南天阔,鱼翻秋水浑。
宜都转盼过,夜宿旧江村。
【注释】
宿:住宿,过夜。宿:晚上。转盼:回望。宜都:县名,治所在今湖北省宜都市。宿:过夜。宿:晚上。宿:晚上。
【译文】
早晨我从楚地出发经过灌口,到了江中流望着荆门山。
江水随着铜柱转动,船遇到虎牙滩急流奔腾。
大鸟飞越南天阔,大鱼跃出秋水浑。
宜都转了个身,在旧时江村过夜。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之作。诗的大意是诗人在清晨拂晓离开楚国(楚塞),乘舟顺流而下,经过宜都县,最后抵达宿处。全诗以“宿”字统摄,从“宿”、“宿”、“宿”到“宿”,层层递进,一气呵成,把诗人旅途所见、所闻、所感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仿佛随诗人同游,而诗人的所见所感也因之显得格外真切动人。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开阔明快。
诗的第一联“拂晓出楚塞,中流望荆门”,写诗人晨兴早起从楚地出发,沿江而下,经过宜都县,遥望对岸的荆门山。这两句叙事,既交代了行程,又点出了地点。“拂晓”二字,不仅点明了时间,而且表现了景色的清新明丽;“中流”二字,则写出了江水的流动,为下两句写景作了铺垫。“望荆门”,“望”字有远眺的意思,“中流”与“荆门”之间,江水奔流不息,两岸峰峦高耸,形势极为雄伟险峻。诗人登上荆门,极目远眺,只见江水滚滚,浪花飞溅,波涛汹涌,声如雷鸣。这两句虽只写了荆门山势的高大雄伟和江水奔腾的壮观情景,但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却是十分广阔的,它为下面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气势磅礴的背景。
诗的第二联“江随铜柱转,舟遇虎牙奔”,紧承第一联而来,进一步刻画了荆门山的雄姿和江水的奔流。诗人站在江边,只见江流湍急,浪花飞溅,犹如被巨兽拖曳一般。“铜柱”即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时用来测量水流的标尺,这里指长江中的礁石或暗礁。《荆州记》云:“江中有石似钟鼓形,谓之钟山,一名铜柱。”《太平寰宇记》引《图经》亦云:“江中有石状如钟,谓之铜柱。”诗人以“铜柱”代指长江中流的礁石或暗礁,形象而准确地描绘了长江中流的险恶形势。“舟遇虎牙奔”,用“遇”字来表达江水奔腾的气势,更增加了诗句的表现力。“虎牙”即江中的礁石。诗人将江中的礁石比作“猛兽”,形象地表现出了江水的汹涌激荡之势。
诗的第三联“鸟度南天阔,鱼翻秋水浑”,写江面上的景象。“鸟度”二字,既点明了时间(傍晚),又写出了江上的宁静气氛。“南天阔”既形容南方天空的辽阔无际,又暗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舒畅。“鱼翻秋水浑”一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地描写了江上落日的情景。“鱼翻”既写出了鱼儿在清澈的河水中的活动情况,又暗示了夕阳西下时的景色之美;“秋水浑”既表现了秋天河水的混浊,又表现了夕阳映照下的景色之美。这一联虽然只写了江面景象的变化,但却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使人联想到诗人此时的心情舒畅、精神饱满。
诗的最后一联“宜都转盼过,夜宿旧江村”,写诗人在荆门山脚下宜都停留,并在旧居过夜。这两句叙事,既交代了行程终点,又表现了诗人的轻松愉悦之情。尾联两句,由景入情,由动入静,收束全篇。“转盼”,指回望。“宜都”即今天的宜昌县,古属荆州。“旧江村”即现在的宜昌市西陵区西陵古镇。“转盼”二字,既写出了诗人回望的动作,又表现出他心情的愉快和轻松;“宿”字则写出了诗人在宜都过夜的情景。这两句简洁地概括了整个旅程,给人以完整之感。
此诗写景壮阔雄奇,抒情豪迈旷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诗人以雄浑的语言塑造了长江中流的险要形势和荆门山的雄姿英发,并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白描的手法,使景物形象鲜明、活泼可爱,富于动态变化。诗中既有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又有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自豪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