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郡端如理乱丝,范公往矣欲谁师。
典刑犹有堂中像,光艳长存壁上诗。
未报国恩嗟老去,不逢人杰恨生迟。
一尊坐对鄱江月,耿耿忠怀只自知。
【译文】
我治理郡政正如理乱丝,范文正公离去了谁可作师?
典刑犹有堂中像,光艳长存壁上诗。
未报国恩嗟老去,不逢人杰恨生迟。
一尊坐对鄱江月,耿耿忠怀只自知。
【注释】
理郡端如理乱丝:治理郡政就像理顺乱丝一样。
范公往矣欲谁师:指范文正公离开后,再也没有人能指导我了。
典刑犹有堂中像:典刑是指朝廷的法度和纪律,犹有表示还有。意思是虽然范公已经去世,但堂中的画像仍然可以作为榜样。
光艳长存壁上诗:光艳长存表示光芒照耀,永不消逝,壁上诗则指墙上的诗文。意思是虽然范公已经不在人世,但他的光辉形象仍长存于心间。
未报国恩嗟老去:未报国恩表示没有报答国家的恩情而感到遗憾,嗟老去则表示因年老而感到惋惜。
不逢人杰恨生迟:不逢人杰表示没有遇到杰出的人才而感到遗憾,恨生迟则表示因为错过了机会而感到遗憾。
一尊坐对鄱江月,耿耿忠怀只自知:一尊表示饮酒,坐对表示坐着面对,鄱江则指鄱阳湖。耿耿忠怀则形容忠诚的心志永存不渝。意思是我独自饮酒面对着鄱阳湖上的明月,心中只有自己忠诚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追和之作,追和的对象是范仲淹。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曾经担任过两广经略使、参知政事等职务,对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以其雄浑豪放的风格,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被誉为“文章巨匠”。
这首诗以“追和”为题,表达了诗人对范仲淹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政治生涯的感慨。诗人首先以“理郡端如理乱丝”起兴,比喻自己治理郡政如同理顺乱丝一样困难,需要谨慎小心。接着用“范公往矣欲谁师”表达了对范仲淹的思念之情,意指范仲淹离去后,再也没有人可以作为自己的老师了。然后诗人以“典刑犹有堂中像,光艳长存壁上诗”表达了对范仲淹的敬仰之情,意指虽然他已经离世,但堂中的画像仍然可以作为榜样,墙上的诗文仍然可以作为指引。最后诗人以“未报国恩嗟老去,不逢人杰恨生迟”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意指自己没有报答国家的恩情而感到遗憾,也没有遇到杰出的人才而感到遗憾。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诗人通过追和范仲淹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以及对范仲淹的敬仰之情。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和人文情怀,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激情和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