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阳谁谓不为灾,饥馑连年甑有埃。
旱魃忽随冤狱散,雨师遥逐使车来。
平反尽欲归中典,调燮端宜位上台。
更喜诗如杜陵老,江流坐稳兴悠哉。
这首诗是诗人在应和何宪子的喜悦雨诗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旱灾的担忧、对诗人的喜悦以及自己的政治理想。
首联“亢阳谁谓不为灾,饥馑连年甑有埃”,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旱灾的严重性,表达了对旱灾的担忧。这里的“亢阳”指的是炎热的天气,“饥馑连年”则形容了连续几年的饥荒。
颔联“旱魃忽随冤狱散,雨师遥逐使车来”,诗人将旱魃(传说中的干旱之神)与冤狱联系在一起,暗示着旱灾可能是由于冤案而引发的。同时,雨师被提到,意味着希望雨水的到来能带来解决的方法。
颈联“平反尽欲归中典,调燮端宜位上台”,诗人提出了解决旱灾的两个方案:一是通过平反冤案来平息民怨,二是通过调整气候来实现平衡。这里,“中典”指的是朝廷中的法典,“调燮”则是指调和阴阳,使天气适宜农作物生长。
尾联“更喜诗如杜陵老,江流坐稳兴悠哉”,诗人以杜甫自比,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安定、民生富足的期望。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关注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赏析:这首诗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旱灾的严重性,表达了诗人对解决旱灾的愿望。同时,通过对比诗人与杜甫的形象,展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和对国家未来的关怀。整体上,这首诗情感真挚,寓意深刻,给人以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