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思昔有人思洛,秦望今无客望秦。
回首长安在何处,谁能念彼下泉人。

【注释】

洛:洛阳。秦山:即秦岭。

思洛:思念洛水。

望秦:眺望秦国。

今无客:现在没有客人。

下泉人:指隐逸的人。

【赏析】

《望秦山》,一作《望秦川》。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秋在长安所作。当时杜甫正在长安,而秦中一带正遭受吐蕃的侵扰。此诗前两联写自己身处秦中,思念洛水的旧游之地;后两联写长安四周被吐蕃侵逼的形势,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担忧,并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悲慨。

首句“洛思昔有人思洛”一句,是说自己当年曾到过洛阳,在那里思念过洛水的。这两句说出了诗人对自己过去的回忆,也暗示了此时此地的心境。

颔联写眼前之景。“回首”,指回头遥望;“长安”,指唐都长安,古称西都或上春。这句的意思是说,我如今站在秦中,回头远望,不知长安究竟在哪里?这里,诗人把眼前的景色与记忆中的景象联系起来,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担忧。

尾联进一步抒写了诗人的情怀。“谁能念彼下泉人”,意谓有谁能够同情那些像自己一样隐居不仕、远离政治中心的人呢?这里的“下泉人”指隐士。这两句是说,自己虽然身处秦中,但心中仍然挂念着远方的隐士们,他们的处境是多么艰难,又是多么不幸啊!

此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当时,杜甫已从成都草堂移居夔州白帝城,他虽身居朝廷之外,但仍时时关心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全诗以“望秦山”为题,既写出了诗人身处秦中,回望长安时的感慨,也写出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感情真挚动人,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爱国思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