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俗流传素可疑,禹陵窆石果何时。
只应便是专车骨,未可呼为没字碑。
注释:
窆石:埋葬的石头,指墓碑。
越俗流传素可疑:越地民俗流传的东西向来让人怀疑。
禹陵窆石:大禹治水时在会稽山陵墓旁所埋的石碑。
果何时:真的什么时候呢?
只应便是专车骨:只是那块石碑就是专车骨(即用牛车运来的)。
未可呼为没字碑:《晋书》记载“《晋书》曰:汉末建安中,王公大人多造碑铭以自表,其高者二三尺,或方丈、数尺,其下皆积土成台,或为室屋,其外刻镂,皆有百计”。因此,这块石碑不能称为没有文字的石碑。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汪莘的作品。全诗共四句,每句七言,前两句写石碑之形与疑,后两句说石碑非无字碑,而是专车骨。此诗构思奇特,别具一格,语言简练,含义深刻。
“越俗流传素可疑”,这一句是说越地风俗流传的东西向来令人怀疑。这里的“俗”可以理解为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
第二句“禹陵窆石果何时?”这是对第一句的解释和补充。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禹治水时的墓碑究竟什么时候被埋入地下?这里涉及到一个历史问题,关于大禹治水的时间,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大禹治水发生在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71年之间;另一种观点认为大禹是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2073年之间担任夏朝首领。而“窆石”一词通常指的是墓碑,所以这里可能是在询问关于大禹墓碑的具体时间。
第三句“只应便是专车骨”,是对第二句的解释和补充。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块墓碑可能真的是一块专车骨(即用牛车运来的)。这里可能是在说明这块墓碑的制作工艺或者材料。
最后一句“未可呼为没字碑”,是对整个诗句的总结和升华。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块墓碑并不能被称为没有文字的石碑。这里的“呼为”可以理解为叫做,“没字碑”是指没有文字的石碑。这句话可能是在强调这块墓碑上应该有文字记载。
整首诗的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构思奇特,别具一格。它通过对石碑的描述,引发了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同时,它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