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手握管城子,端类睢阳太守须。
须笔有神人不识,怒时真可气吞胡。

金华手握管城子,端类睢阳太守须。

须笔有神人不识,怒时真可气吞胡。

注释:金华:指管仲,春秋时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管城:古地名,汉时置,故址在河南省兰考县北。管仲曾任其职,后世以“管城”为名。管城子:即管仲。管城子手:即管仲的手。管仲曾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睢阳太守:指李膺,东汉时著名文学家、音乐家。据《后汉书·李膺传》载:“膺字元礼,颍川太丘人也。……举孝廉,迁郎。……遭党锢之祸……遂弃官归乡。……后起为太傅,与窦武等连名奏疏救党人。”“李膺”是古代的名人,这里用“李膺”作为典故,表示对友人才华的认可和赞美。管城子:即管仲。管城子手:即管仲的手。管仲曾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睢阳太守:指李膺,东汉时的著名文学家、音乐家。李膺为人正直,不畏强权,因反对宦官专政而遭陷害被免官。他坚守节操,不屈不挠,为后世树立了榜样。“李膺”是古代的名人,这里用“李膺”作为典故,表示对友人才华的认可和赞美。

须笔有神人不识,怒时真可气吞胡。

注释:形容书法或文章如龙飞凤舞,生动活泼,气势磅礴。也比喻文笔犀利,一泻千里,不可阻挡。形容书法或文章气势磅礴,如同龙飞凤舞,生动活泼,一泻千里,不可阻挡。

赏析:这首诗的作者借用管仲、李膺两位历史名人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友人文才的赞扬和敬仰之情。诗中通过描绘管仲手执管城的管笔,挥毫泼墨时的神态和风采,以及李膺手持笔杆,书写时的神采飞扬,展现了他们各自独特的书法魅力和艺术风格。同时,通过对两人书法特点的描绘,表达了对他们各自才华的赞赏和钦佩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文才的敬佩之情,又体现了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