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盐井知多少,功利端能与海分。
尚使此山真可煮,商功计利更纷纷。

【注释】

①瞿唐:瞿塘峡。②越公三峡堂:指夔州(今重庆)的古迹,因唐代诗人杜甫曾在此作《三别》诗,后称其为“越公堂”。③功利:利益和功效。④海分:与大海相争。⑤尚使:假使。⑥商功:商业利润。⑦成十二绝:指杜甫于公元744年(天宝三年)至次年所作《三别》十首。⑧纷纷:多而杂乱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于天宝三年(744年)至次年(745年)间入蜀时所作,共12首,即《三别》,这是第1首。诗人在夔州期间,曾登越王楼,游览了“三别”遗迹,感慨良多,写下了这组诗。前四句写登越公堂所见景物,后八句写诗人的感受,抒发了对名利场中浮华、喧嚣的不满。

开头两句,点明地点:在瞿塘峡口的越王庙,诗人登上了高高的夔州城楼。这里,诗人面对眼前景色,不禁想起了当年自己曾在这里作过《三别》诗,并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瞿唐”,即指夔州。“白帝祠”,即奉先寺,是祭祀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庙宇。“谒白帝祠”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到访白帝庙的目的,又暗示了诗人要借古鉴今,以历史为师,来规谏当今君主的用人之短;“登越公三峡堂”,既是诗人游历的所在,也是诗人所要表达感情的地方。

下面两句,由“登越公三峡堂”引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徘徊览古”一句表明诗人的思绪从眼前的景色回到了历史的深处;“共成十二绝”表明诗人已经把“十三日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杜工部集》卷六),“忆昔南海畔,属国荔枝来”(《杜工部集》卷九)等作品都纳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了。诗人在《三别》中所表现的是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以及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在这组《三别》诗之后所写的《瞿唐两当县野望》、《夜宿巫山县城闻雨》两首诗中,则表达了他对自己身世的感伤。这两句诗,就集中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思想感情的强烈。“知”,通“智”,聪明。“功利端能与海分”,“利”,是指个人私利而言;“功利”,就是人们所说的所谓“功名利禄”。诗人认为,如果人人都追求个人的名利,那就会像大海那样浩大无边了。“尚使”、“更纷纷”两句是说,即使人人都去追逐名利,那也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罢了。

全诗通过描写诗人游览越王堂的所见所闻所感,深刻地揭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人在《三别》中表现出的是对国家的担忧和个人的悲愁,而这也正是诗人的“功利”之所在,即他的“心计”之所在。因此,这组诗也就成为了诗人政治上失意后的一种自我排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