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成诗案脱累囚,天遣公来此地游。
自有胸中云梦泽,更居云梦泽南州。

【注释】

供成:指为苏轼提供食物和酒。诗案:指书桌、诗稿。脱:免除,解除。累囚:囚禁的人。公:对人的尊称,这里指苏轼。天:老天,自然之意。遣:派遣。云梦泽:古地名,今湖北安陆一带。南州:南郡,即江陵,在今湖北省宜城市西南。这首诗是苏轼在任江陵知县时所作。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词。东坡,即东坡居士苏轼的号;“十一绝”指的是这首词共有十一首小令。苏轼于熙宁四年(1070)以制科及第授大理评事、签判登州海防司,次年改签书判官厅公事,又一年迁祠部员外郎,知湖州,再升密州太守。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任朝奉郎、汝州团练副使、徐州知州等职。元祐元年(1086年)复还朝廷任翰林学士承旨、侍读。此词即是苏轼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所写。词中借歌颂苏轼,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上片起句说苏轼为东坡居士,他的诗案上没有束缚人的东西,他可以自由地吟诗作画。“诗案”,本意指诗人写作的案桌,这里指苏轼的书桌,也泛指文人的书斋。东坡是苏轼的号。苏轼一生好学,才高八斗,文采斐然。他常把读书、作诗、绘画、饮酒视为四艺,而诗则居其首。所以,“诗案脱累囚”一句,既表明了苏轼生活的自由,也表现了他超逸的才情。“累囚”,指囚犯,在这里是指那些受到压抑、束缚的文人士大夫。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曾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在黄州期间,与友人游历山水,饮酒赋诗。他在《赤壁赋》中写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可见他对游览名胜古迹是十分热衷的。

下片三句言苏轼来到东坡之后,自有一片云梦泽的胸襟和抱负。苏轼的胸襟开阔,志趣高远。他曾经说:“大江来东,入海流;百川来西,出国门。”(《赤壁赋》)苏轼认为,天下万物都是相互转化的。他说:“物与我皆无尽也,大可喜也。”(《前赤壁赋》)又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前赤壁赋》)苏轼胸有云梦泽的广阔,故有云梦泽南州的居住地。云梦泽在今湖北安陆县境内,南临洞庭湖。《史记·夏本纪》记载:“禹别九州……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随山刊木”,指砍伐山林,疏通河川。“定高山大川”指治理洪水。这里用“云梦泽南州”暗指治理长江水患。《后汉书·王符传》载:“禹决江水,蜀汉水出成都西,南到巴、涪,东流注于江。”这里的“江”,当指长江。“云”字,不仅指自然界的云雾,而且还有比喻的意思。如“云霞”、“云气”、“云龙”等。“胸中”二句是说苏轼胸襟宽广,心有大志。苏轼一生坎坷不平,但他始终不改初衷,他热爱国家,关心百姓疾苦,对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曾在《念奴娇》一词中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是说,苏轼心胸宽广,志向远大,他希望能像月亮一样永远陪伴人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