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以月名身,以桂名堂。胸中负所有,志在丹霄旁。
冠巾倘可加,唾手得天香。惜哉已世外,此志终莫偿。
山中作堂侔月窟,禅定吟馀思清越。要令坐上生清风,须使心中似明月。
注释:
道人以月名身,以桂名堂。胸中负所有,志在丹霄旁。
冠巾倘可加,唾手得天香。惜哉已世外,此志终莫偿。
山中作堂侔月窟,禅定吟馀思清越。要令坐上生清风,须使心中似明月。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道士的诗。诗人以月、桂、丹霄等词描绘出道士超凡脱俗的气质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道士高远志向的赞美之情。
首两句“道人以月名身,以桂名堂”。这里的“月”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月亮,而是象征道士的高尚品质和追求。而“桂”则是道教中的仙树,象征着长生不老。所以这里的“以月名身”,就是以道人的高尚品质和追求来比喻自己的理想;“以桂名堂”,就是以道教中的仙树作为自己的理想。
第三句“冠巾倘可加,唾手得天香”。这里的“冠巾”指的是道士的装束,而“唾手可得”则表示道士追求的理想非常容易就能实现。这两句话表达了对于道士能够轻易实现自己理想的赞赏之情。
第四句“惜哉已世外,此志终莫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士虽然已经超脱了世俗,但是其志向却无法实现。这表达了对于道士理想无法实现的惋惜之情。
第五到八句则是描写道士在山中修炼的场景。其中“山中作堂侔月窟”描述了道士在山上建造了一座如同月宫般的殿堂,以此来表达其追求长生不老的决心。“禅定吟馀思清越”则描绘了道士在冥想时所发出的声音如同清越的笛声一般悠扬动听。最后两句“要令坐上生清风,须使心中似明月”则进一步升华了对于道士理想境界的追求。这两句话分别表达了两个意思。其一是要让在场的人感受到清风的存在,其二是要让自己的内心保持如明月一般的明亮与平静。
这首诗赞美了道士的高远志向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理想未能实现的遗憾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