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公白莲社,旁有聪明泉。
饮此谁聪明,社中十八贤。
尧舜不曾饮,聪明本诸天。
我辈虽饮之,聪明不加前。
为爱此水清,一酌涤尘缘。
却恐愚此水,愚名自今传。

【注释】

远公:东晋僧人慧远。

白莲社:佛教的修行团体,成员以修禅为职事,以莲花为象征。

聪明泉:相传为晋朝高僧慧远所建。

社中十八贤:指当时在东林寺修行的高僧们。

尧舜:即唐尧和虞舜,古代圣明的帝王。

天:自然、造化。

清:清澈。

涤尘缘:洗涤心灵上的杂念和烦恼。

愚:愚昧无知。

自今传:从今往后。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东林寺后,有感于寺中的一泓泉水而作的。诗的首句写远公白莲社与聪明泉的关系;次句写“我辈”虽饮此泉水却无法达到“十八贤人”的高明境界;第三句借泉水之清来抒发诗人对尧舜时代的怀念和向往;第四句写“我辈”虽有智慧却无法像泉水一样洗尽尘垢,达到超脱的境界;末两句写诗人因饮此泉水而自惭形秽,害怕因此而愚名传世,流露出内心的不安和矛盾。全诗意境清新,语言流畅,富有哲理意味。

这是一首题咏寺院的诗歌。诗的开篇就交代了题咏的背景。作者由寺院的泉水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东晋时期的高僧慧远,从而引出对“白莲社”以及“聪明泉水”的描写。

第二句直接点出“白莲社”,这是佛教徒们结社修行的地方,也是他们交流心得、互相砥砺的重要场所,其中不乏一些具有高深佛学造诣的人物。在这里,“白莲社”与泉水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个清幽、静谧的环境,使得整个寺院都弥漫着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而“旁有聪明泉”,则更是将这个环境渲染得更加美丽动人,仿佛泉水之中蕴含着某种神秘的力量,能够让人们的智慧得到提升。

诗人又转向对“聪明泉”的描述。他不仅详细描绘了泉水的清澈透明,更通过“饮此谁聪明”的设问,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泉水所带来的精神滋养的感激之情。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社中十八贤”这一典故,进一步强调了自己虽然能够品味到这种泉水,但却无法达到那些高僧大师们的境界。

就在诗人沉浸在这种美好的氛围中时,他突然陷入了沉思。他想到了历史上那些被后人称赞为“聪明绝顶”的人物,如尧舜这样的圣君明王,以及那些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脱颖而出,成为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正是因为他们拥有了超越常人的智慧和才能。而如今,尽管自己也能够品味到这股清凉的泉水,却无法与之相比,甚至有些相形见绌。

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沮丧或自卑。相反,他却因为这份特殊的体验而感到自豪和满足。他为自己的敏锐和机智感到骄傲,也为自己能够欣赏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而感到欣慰。这种心态的转变使得他在面对困境时变得更加从容和自信,也让他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自己心境的一种反思和调整。他意识到,尽管自己曾经有过短暂的优越感,但这种优越感并不能让自己真正变得聪明。相反,它只会让人变得盲目和愚蠢。因此,他决定放下这种包袱,不再让虚荣心影响自己的生活。他希望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用清澈的眼光去看待世间万物,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真正的净化和升华。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首赞美美景的诗篇,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佳作。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展现了一个既敏感又理智、既追求美好又懂得节制的现代君子形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