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横行江汉间,楚子灭诸姬。
问鼎轻周室,争盟会淮夷。
子孙世有国,地大先王时。
封疆六千里,俯首为秦雌。
虎狼不可亲,前后几见欺。
始堕张仪计,卒至王剪师。
西风吹黄芦,疑是骚人悲。
王十朋在宋代创作的《汉水》是一首充满历史感的五言诗。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翻译和赏析:
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翻译:方城(指楚国)把城池建在了汉水上。
赏析:这句诗通过“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描绘出楚国以坚固的城堡为依托,以浩渺的汉水为护城河的雄壮景象。这里的“方城”指的是楚国,而“汉水”则象征着国家的屏障与财富。诗人用“以为城,以为池”来强调其坚固与广阔,展现了楚国的雄厚实力。横行江汉间,楚子灭诸姬。
翻译:楚国纵横于江汉之间,最终消灭了其他诸侯国。
赏析:此句反映了楚国在战国时期的强大,能够横扫其他诸侯,称霸一方。其中,“横行”一词表达了楚国的霸气与扩张之势,而“灭诸姬”则是对其霸权的直接描述。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于当时国际局势的敏锐洞察。问鼎轻周室,争盟会淮夷。
翻译:楚国曾询问如何能像古代的商汤那样称霸天下,并争夺霸权,还与淮夷等部落结盟。
赏析:这里提到的“问鼎”源自古代中国的一种说法,意味着夺取政权或成为天下之主的象征。而“轻周室”则暗示着楚国对于周王朝的轻视和挑战。同时,“争盟会淮夷”展示了楚国与其他势力的互动和联盟策略。这两句诗反映了楚国在当时的国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外交政策。子孙世有国,地大先王时。
翻译:楚国的后代世世代代拥有国家,国土辽阔,超过了先王的时期。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对楚国长久统治的赞美以及对先王智慧的敬仰。它揭示了楚国之所以能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强大的领土和稳固的统治。通过对“地大”的描述,诗人突出了国土的重要性,以及这种重要性对于国家稳定和繁荣的贡献。封疆六千里,俯首为秦雌。
翻译:楚国的疆域广阔,最终屈服于秦国,成为它的附庸。
赏析:这里提到了楚国的疆域广阔,但最终却不得不屈服于强大的秦国。这反映了历史进程中的兴衰更替和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诗句中的“雌”字,既表示屈服的状态,也暗含楚国曾经的辉煌与尊严。这两句诗是对楚国衰落的直观写照,也是对历史变迁的一种感慨。虎狼不可亲,前后几见欺。
翻译:楚国就像凶猛的虎狼一般不可亲近,历史上先后几次被欺压。
赏析:这句诗批评了楚国的某些决策过于强硬和专断,导致国家陷入困境。“虎狼不可亲”形容了楚国统治者可能过于强势、独断专行的形象,而这种性格在历史上往往导致孤立无援,甚至遭到欺侮。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始堕张仪计,卒至王翦师。
翻译:开始时楚国落入了张仪的计谋之中,最终却被王翦的军队征服。
赏析:这句诗揭示了楚国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首先是被张仪所迷惑,随后又受制于强大的秦国。“堕张仪计”表明楚国曾经被智谋所欺骗,“卒至王翦师”则显示楚国最终被秦国的军事力量所击败。这两句诗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也反映了诗人对这一过程的深刻见解。西风吹黄芦,疑是骚人悲。
翻译:西风吹动黄芦荡漾,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心中的悲凉。
赏析:最后两句诗以自然景观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气氛。西风、黄芦这些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与悲伤、忧愁相联系,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传达了自己对楚国衰亡的深切感慨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无力感。这种情感的表达,既富有诗意,也极具感染力。
王十朋的《汉水》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更是对那个时代精神的反思和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楚国的历史面貌,也可以深入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