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才如海渺无堤,肯顾衡茅竹里扉。
闲钓一溪春水绿,尚容三寸白鱼肥。
忽传铜虎天边下,共探骊珠夜半归。
此去烟尘犹未静,何时马迹破苔矶。

【注】正邦:指作者,王师:指宋朝。驻:停留。辞:告别。禾山:在今安徽怀宁县境内。次韵:即和诗。潘才如海:比喻潘安的才华如海。渺无堤:比喻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衡茅竹里扉:“衡门”是简陋之居,“茅茨”是柴草门,都是贫苦人家的象征。肯顾衡茅竹里扉:表示不嫌弃。闲钓一溪春水绿:意思是春天的一条溪水很清,可以钓鱼。三寸白鱼肥:意思是说,这条鱼只有三寸长,却非常肥。忽传铜虎天边下:忽然传来消息,天边的铜虎(铜雀台)要到了。共探骊珠夜半归:一起探索骊山出产的珍珠,直到半夜才回来。此去烟尘犹未静:指战争还没有停止,这里暗指作者即将奔赴战场。何时马迹破苔矶:什么时候才能有马蹄踏过这泥土?苔矶:长满苔藓的小石头。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听到宋朝的军队开赴前线,自己也要随军出征时,写给同僚和朋友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首句“正邦闻王师来驻辞归禾山次韵以别”,诗人听到宋军将要开赴前线的消息,便决定离开自己的家乡,向宋军进发。这里的“辞”字,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依依不舍之情,也表现了他对战争的反感。

诗人描述了自己在家乡的生活情景。“潘才如海渺无堤,肯顾衡茅竹里扉。”诗人以潘安的才华比作浩瀚的海洋,用衡门、茅茨象征自己的家,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留恋之情。

诗人转向描写自己的行动。“闲钓一溪春水绿,尚容三寸白鱼肥。”诗人在闲暇之余,到溪边钓鱼,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这里的“尚容三寸白鱼肥”,既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悠闲自得。

诗人描绘了自己的战斗生活。“忽传铜虎天边下,共探骊珠夜半归。”当听说天边的铜虎(铜雀台)要到来的时候,他与战友们一起探索骊山出产的珍珠,直至深夜才返回。这里的“探骊珠”,既形象地描绘了战斗生活,又表现了士兵们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此去烟尘犹未静,何时马迹破苔矶。”诗人感叹战争还没有结束,希望有一天能够看到和平的景象。这里的“马迹破苔矶”,既暗示了战争还未结束,又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描绘诗人的生活场景和战斗经历,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反感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