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坐壶中日月闲,相逢无复话吴山。
如君岂是哙等伍,置我当容平子间。
喜遇故人持节钺,犹能跋马问荆菅。
扁舟后会重寻处,更刺滩头转一湾。

这是一首酬答的七绝,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相见时的喜悦之情。全诗共四句,每句都充满了诗意和情感。

第一句“宴坐壶中日月闲”,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诗人坐在壶中,仿佛置身于仙境,享受着悠闲的时光。这里的“壶中”可能指的是一个小巧精致的茶壶或酒壶,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而“日月闲”则形容时间在这一刻静止,仿佛连日月都失去了光彩,只剩下诗人自己沉浸在这片宁静之中。

第二句“相逢无复话吴山”,则是对上一句的转折。诗人在壶中宴坐,与友人相见,却不再像过去那样谈论吴地的山景。可能是因为现在的对话内容已经变得平淡无味,或者是因为两人之间的话题已经发生了转变。这句诗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也许是因为时光的变迁,使得往日的欢声笑语变得无法回忆,只能默默忍受这份遗憾。

第三句“如君岂是哙等伍,置我当容平子间”,则是对诗人与友人之间关系的再次强调。这里的“哙等伍”可能是对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门客的称呼,意指那些忠诚而有才华的门客。而“平子间”则是指春秋时期的晏婴,他是齐国有名的贤臣,曾担任齐相。诗人用这两个历史人物来比喻自己与友人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人还用了一个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自己与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仿佛自己就是那位能够包容自己的晏婴。

第四句“喜遇故人持节钺,犹能跋马问荆菅”,则是对诗人与友人见面时的兴奋之情的抒发。这里的“节钺”指的是古代帝王的权杖,象征着权威和地位。而“跋马问荆菅”则是一个生动的场景描绘。诗人与友人骑马行走在一片茂密的荆林之中,仿佛是在进行一场冒险之旅。这种场景既体现了二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又展现了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最后一句“扁舟后会重寻处,更刺滩头转一湾”,则是对未来重逢的期待与祝愿。这里的“扁舟”指的是小船,象征着诗人与友人即将开始新的旅程。而“重寻处”则表达了他们在未来有机会再相见的愿望。最后一句中的“转一湾”则是一个具体的地点描述,可能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让人不禁想起那曾经一起走过的江边小路,以及那时的美好回忆。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未来的期盼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