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岭东边今日晴,千兵绕出阵云平。
长枪大剑遮行路,后虎前貔拥使旌。
看拓弓弦声霹雳,愿回甲马扫欃枪。
山农野叟何曾识,来听秋风鼓角声。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秋天,因受排挤被遣往灵武时所作的诗。
第一句“秀岭东边今日晴”,描述的是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天气情况,秀岭指的是华山,华山位于今山西省境内,东边即华山的东面。今天天气晴朗,这为接下来的军事行动提供了良好的气象条件。
第二句“千兵绕出阵云平”,描绘了军队的行动。千兵指的是众多的兵马,绕出阵云则意味着军队在云雾中行进,显得神秘而又威武。平则表明了这种行动是在开阔地带进行的,显示出军队的纪律性与组织性。
第三句“长枪大剑遮行路,后虎前貔拥使旌”,进一步描绘了军队的气势。长枪大剑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武器,它们挡住了行进的道路,使得道路变得狭窄而艰难。后面的“后虎”和前面的“前貔”都是古代对勇猛士兵的称呼,他们如同猛虎、猎犬一样守护着军队的前进。使旌则是指指挥旗帜,这里的“前貔”可以理解为前锋部队的将领所持的旗帜,象征着军队的领导力量。
第四句“看拓弓弦声霹雳,愿回甲马扫欃枪”,表达了诗人对战斗场景的想象和期待。这里“拓弓弦声”指的是拉开弓箭的声音,“霹雳”则是形容声音如同雷霆般响亮。诗人希望通过这样的声响来激发士兵们的战斗意志。“回甲马”则是形容骑兵的冲锋,“扫欃枪”则是用来形容战士们如同扫帚一样扫过敌人,将敌人的武器一一清除。
第五句“山农野叟何曾识,来听秋风鼓角声”,反映了诗人对于农民和老翁的态度和他们可能无法理解战争的情况。这里“山农野叟”指的是普通农民和老人,他们或许没有经历过战乱,所以对于战争并不了解。而“秋风鼓角声”则是指战场上传来的号角声,这是战士们士气高昂的象征。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军队出征的情景进行描绘,展现了军队的雄壮气势和战士的英勇气概。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士兵们的行动、兵器以及战斗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战争的担忧和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关心。整首诗既有激昂的战歌色彩,又不失对和平生活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