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只欠掌中珠,天与此儿聊慰渠。
郎罢新来着彩服,要令啼戏觅银鱼。

【注释】

戏向文刚生子:指在戏台上扮演文氏的儿子。

平生只欠掌中珠:《世说新语·巧艺》记载,晋代王献之(字子敬)小时候非常喜爱珍珠,但因为家境贫寒,无法买到。有一次,他看到母亲用鸡毛插在一个竹筒上做成了一个小玩具,非常喜欢。后来他长大了,有了钱,便派人四处去寻找那个鸡毛插竹筒的工匠,想让他为自己制作一个同样的玩具。这个工匠知道王献之的身份后,就告诉他自己就是当年的那位工匠。王献之一听,顿时泪流满面,说:“我小时候只缺少一个这样的鸡毛插竹筒。”后来这个故事就被传为佳话。

天与此儿聊慰渠:意即上天让文家有个儿子,来安慰他。

郎罢新来着彩服:指孩子长大后穿着五彩的衣服。

要令啼戏觅银鱼:《太平御览》卷九一○引《汉官仪》称:“东海出好蟹,形色正大。”唐时民间传说,东海有一只玉蟹,形状像真蟹一样。据说这只玉蟹是汉武帝时的宠妃李夫人的化身,每到中秋之夜,就会到人间来游玩。人们把李夫人称为“玉兔”,而那只玉蟹则被称为“金蟾”。“金蟾”是一种传说中的宝物,据说它能够招财进宝,所以人们常常把它当作礼物送给别人。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描写自己家的小孩长大成人后的情景。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全诗以戏台为背景,通过对文氏父子两代人的命运变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变幻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世事无常的深刻认识。

前两句写文氏之子的出身和成长过程。首句“戏向文刚生子”意为在戏台上扮演文氏的儿子。第二句“平生只欠掌中珠”则是说文氏一生只缺一件宝物——掌中珠,即心爱之物。这里既写出了文家的贫穷,又暗示了文家对这宝物的珍视之情。第三句“天与此儿聊慰渠”意为上天让文家有个儿子,来安慰他。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对文氏命运的同情,又体现了他的豁达乐观。第四句“郎罢新来着彩服”,意为文氏之子长大后穿着五彩的衣服。这既是对他成长的喜悦的赞美,又是对他未来辉煌前程的期许。最后一句“要令啼戏觅银鱼”意为要让孩子啼哭着去戏台上找那传说中的宝物。这既是对孩子们天真活泼的描写,也是对他们未来美好命运的祝愿。

后半部分则以戏台为背景,通过对孩子的成长经历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变幻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世事无常的深刻认识。

“戏向文家生此儿”一句,不仅写出了文氏一家的贫穷与无奈,更揭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期盼。他们虽然身处逆境,但却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他们相信,只要努力付出,终会迎来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

“平生只欠掌中珠”一句,更是将诗人对文氏一家的深厚情感推向了高潮。他深知文家的贫困与无奈,却依然愿意为他们提供帮助。这份关爱与支持,既是对文家的深情厚谊,也是对他个人品质的体现。

“天与此儿聊慰渠”这句,更是将诗人对文氏一家的深深同情与祝福融入其中。他希望上天能够赐予文家一个儿子,以此来安慰那些因贫穷而饱受煎熬的人们。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这个孩子的成长与成功,来证明天道酬勤的道理。

“郎罢新来着彩服”一句,则以孩子成长为切入点,展现了其成长过程中的欢愉与喜悦。他穿上了五彩的衣服,仿佛已经准备好迎接未来的挑战与机遇。然而,这也意味着他即将离开父母,步入社会的大舞台。

最后一句“要令啼戏觅银鱼”,则是诗人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与期待。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戏台上尽情地玩耍与嬉戏,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与快乐。同时,他也希望自己能够陪伴在他们身边,共同度过每一个美好的时光。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才华横溢的创作能力,又表达了他对历史沧桑变幻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憧憬与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