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卷尽天无风,青山衔日犹半红。
谁弹乌啼夜鹤怨,平明结客长安中。
大颠初识韩吏部,清檗亦参裴相公。
尚书气欲吞胡虏,手挽天河作霖雨。
响泉韵磬应自携,昵昵莫为儿女语。
为陈古操有平戎,此曲聊堪佐旗鼓。
注释:
方外庵:指位于嵩山的少林寺,又称方丈院。惠端:即慧端法师,唐代僧人,以弹琴为业。明日:明天。李似矩:李德裕,唐宪宗时宰相。尚书:官名,这里指李德裕。
译文:
浮云被风吹散天晴朗,青山衔着太阳红彤彤。谁在夜深弹奏乌啼曲,黎明时分客人满长安。大颠初识韩吏部,清檗也学裴相公。尚书气欲吞胡虏,手挽天河作霖雨。响泉韵磬应自携,昵昵莫为儿女语。为陈古操有平戎,此曲聊堪佐旗鼓。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律,诗人借听琴这一事件,通过描写自然景观、人物和事件,表达了自己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联写景:“浮云卷尽天无风,青山衔日犹半红。”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天空中的浮云被风吹走了,天变得晴朗起来,而远处的青山仍然被夕阳染成了一片红色。这里的“浮云”和“青山”都是大自然的美景,它们的存在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份静谧的气氛。而“卷尽天无风”则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暗示着诗人对未来的期待。
颔联写人:“谁弹乌啼夜鹤怨,平明结客长安中。”描述了一位僧人在夜晚弹奏着乌啼声,引起了一只夜鹤的怨恨。而这位僧人又在第二天的清晨前往长安,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这里的“谁”和“平明”都暗示了时间的变化和人物的行动。
颈联写事:“大颠初识韩吏部,清檗亦参裴相公。”描述了两位高僧在大颠和尚的引领下,结识了韩吏部和裴相公这两位朝廷重臣。这里的“大颠”、“清檗”都是对这两位高僧的称呼,他们都是佛教界的高人,与世俗的高官显宦有着不同的交往方式。
尾联写意:“尚书气欲吞胡虏,手挽天河作霖雨。”描述了一位官员决心消灭入侵的敌人,并希望借助自己的力量来拯救国家和人民。这里的“尚书”指的是李德裕(李宗闵),他是一位有远大志向的政治家,他的诗句充满了豪情壮志。
最后两句:“响泉韵磬应自携,昵昵莫为儿女语。”则是诗人对自己的期许,他希望自己能够像这些美好的景物一样,保持纯真和宁静。这里的“响泉韵磬”象征着和谐美好的生活,而“昵昵莫为儿女语”则提醒人们要远离那些琐碎的事情,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人物和事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们的担忧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