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
所论多感概,自信肯依违。
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
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

贾生

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所论多感概,自信肯依违。

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

注释:

  1. 洛阳子:指洛阳人贾谊,字子长,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2. 明是非:指贾谊年轻时就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3. 所论多感概:指贾谊的议论多有感慨之意。
  4. 自信肯依违:指贾谊相信自己的见解并愿意坚持自己的意见。
  5. 死者若可作:如果死者能够复活,那么他们就可以继续生活。这句话反映了贾谊对生死轮回的看法,认为死后的灵魂可以继续存在。
  6. 今人谁与归:如今的人谁能与我相随呢?这句话反映了贾谊对自己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7. 应须蹈东海:我应当像跳进东海一样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8. 不但涕沾衣:不仅眼泪沾湿了我的衣服。这句话表达了贾谊在遭遇挫折或悲伤时,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的决心。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旨在赞美东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的才华与品格。诗中通过对贾谊一生的评价,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首联“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直接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和身份——洛阳之子,即贾谊。他年少成名,聪明过人,善于分辨是非黑白。这一部分突出了贾谊的聪明才智和敏锐洞察力。

颔联“所论多感概,自信肯依违”描述了贾谊的性格特点。他善于思考,富有哲理,经常发表深刻的见解,但同时也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被他人左右。这种自信而又不失谦逊的态度,使他成为了后世人们心中的楷模。

颈联“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则表达了贾谊对于生死的思考。他认为,如果死者能够复活,那么他们就会继续存在于世间,而活着的人却无法与他们相伴共度时光。这种观点体现了贾谊对于生命的无常以及人生意义的思考。

尾联“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则是对贾谊的最后评价。他决心像跳进东海一样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意志的肯定,也是对他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的赞扬。同时,这也表达了李白对贾谊的深深敬意,以及对他的高尚品质的赞扬。

此诗通过赞美贾谊的才智与品格,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展现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