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倚石根。
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
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
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注】
登宝公塔:登上宝公塔。宝公,即唐代著名禅师玄觉。
长筇倚石根:手执长竹竿依靠着石头的根部。筇,竹子的一种,这里指竹竿。
鼠摇岑寂声随起:老鼠活动的声音随着岑寂(形容寂静)而发出。岑寂,寂静无声。
当此不知谁客主:在这个时候不知道谁是客人,谁是主人。
【赏析】
这首诗是写景抒怀之作。诗中的“客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客人和主人。诗人在这里运用了禅宗中著名的“宾主”概念,把诗人自己比作“主人”,把观景的人比作“客人”。在这首诗里,诗人用“倦童疲马”“自把长筇”“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等形象,来表达他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情怀。
诗的前六句,都是写诗人独自登高望远所见之景。第一句,诗人登上宝公塔,“倦童疲马放松门”,意谓诗人带着疲倦的孩子和劳累的马儿,轻松地走出了家门。这里的“童马”,既写出了孩子的年幼可爱,也暗示了诗人的年迈体衰。第二句,“自把长筇倚石根”,意思是说诗人自己手执长竹竿依靠在岩石的根部,这是全诗的焦点所在。第三句,“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这两句是写景,但是诗人并没有从字面上去描写月亮、云雾的变化,而是把它们比作了时间的变化。第四句,“鼠摇岑寂声随起”,意思是说老鼠在寂静之中活动发出声响,这是诗人眼中的景物,也是诗人心中的感受。最后一句,“鸦矫荒寒影对翻”,意思是说乌鸦在荒芜寒冷之中展翅高飞,这也是诗人眼中的景物,也是诗人心中的感受。
诗的后四句,写的是诗人对于这种境界的领悟和感慨。第五句,“当此不知谁客主”,诗人用了一个反问句,意思是说在这种景色之中,我是谁呢?是客人还是主人?第六句,“道人忘我我忘言”,意思是说我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说话。这两句是诗人的感悟,是他对于整个人生境界的领悟和感慨。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充满了禅意。诗人通过对宝公塔这一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也体现了禅宗思想中“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