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南开士好丛林,慧剑何年出水心。
独往便应诸漏尽,相逢未免故情深。
槛窥山鸟有真意,窗听海潮非世音。
一笑上方人事外,不知衰境两侵寻。
【注释】
平甫:即张平甫,南宋学者、诗人。宝觉:即王宝觉,宋代高僧。金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西北麓。大觉:佛教名词,指悟道成佛的人。次韵二首:指作者和王宝觉的酬唱之作。
【赏析】
这是一首酬唱诗。全诗以写景为线索,抒发自己对人生真谛的探求,以及对佛学的向往之情。
开头两句说平甫与宝觉游金山寺,看到大觉禅师,并得到他的赠诗。“漳南开士”,是说他是福建人。“好丛林”,指他喜欢山林中的寺庙。“慧剑何年出水心”,意谓他什么时候才能觉悟出世。“独往便应诸漏尽”,意思是说他如果独自出游,就能消除一切烦恼。“相逢未免故情深”,意思是说他和宝觉相见,就难免会产生旧日的情感。
三、四句进一步描写景物,表现自己的情怀。“槛窥山鸟有真意”,意思是说从栏杆上看,山鸟有真正的意思;“窗听海潮非世音”,意思是说从窗户边听大海的涛声,不是世间的声音。这两句是说,自己虽然身处尘世,但对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却能领略到其中的真正含义。
五、六两句写自己和宝觉相见时的情景,以及彼此的情谊。“一笑上方人事外”,意思是说两人相视而笑,仿佛置身于天上人间,彼此的世俗之忧都抛到九霄云外了。“不知衰境两侵寻”,意思是说不知道衰老的身体还经受着怎样的折磨。这两句表明,诗人对世事已看得非常淡薄。
这首七律在内容上集中表达了作者对佛学的信仰。作者通过山水间的游赏,寄寓了自己追求真理的心迹。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