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注释】
咏梅:题下自注:“雪后有感。”
颇怪:很感到奇怪。
岂知:难道不知道。
意:情。
待春来:等待着春天到来。
灯前:在灯光下。
玉面:洁白如玉的面孔。
披香:散发香气。
雪后:下过雪之后。
春容:春天的容颜。
走笔:即“走笔”,随手写作,不拘形式。
淋漓:畅快流利的样子。
红袖:指女子的袖子,也泛指衣袖。
趣:同“趣”,情趣、意味。
望尘:仰望尘土,这里比喻仰慕、羡慕。
俗眼:平庸的眼光。
夭桃艳杏:夭折了的桃花和艳丽的杏花。
栽:种植。
【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时期,王安石因诗中讽刺新法遭到打击,被贬官到江宁时所作,全诗写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绽放,借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
首联“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诗人首先感叹于梅树之耐寒而开,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很奇怪的,因为人们都知道寒冬腊月,百花凋谢,而唯有梅能傲霜斗雪迎风开放。但仔细一想,又觉得梅树之所以能这样,实在是有其深意的。原来它正是有意等待春天的到来,才敢挺身而出,迎风怒放。诗人用“颇怪”二字,表达了他的惊讶之情;“岂知有意待春来”两句,则是他经过思考后得出的结论。这一联从表面上看是写梅花,实际上是写人,是写诗人自己。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将个人的情感融进了对梅花的描写之中。
颔联“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梅的美丽形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画面。诗人在灯前看到一位美丽绝伦的女子,她的皮肤像白玉一样光滑透明,她披着香气四溢的衣裳走出门来。等到白雪覆盖大地的时候,她又显得更加娇美动人,好像春天的景色又增添了几分色彩。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梅花的美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通过描绘梅的形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颈联“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诗人继续描写梅花的美姿,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感人。诗人被梅花所吸引,情不自禁地挥笔作诗,写下了许多赞颂梅花的诗句。同时,他还邀请朋友一起喝酒赏梅,与梅花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这一联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也体现了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尾联“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诗人最后发出感慨,认为那些庸俗之人是无法理解梅花的真正价值的,他们只会贪图眼前的繁华景象,而不去珍惜那些真正值得珍视的东西。诗人用“望尘”二字形容他们的无知无德,用“夭桃艳杏栽”来比喻他们的行为。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和对于真善美的坚定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诗人的才情和抱负。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风气的担忧和不满。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