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志难作福,得势易造罪。
苦即念快乐,乐即生贪爱。
无苦亦无乐,无明亦无昧。
不属三界中,亦非三界外。
诗解:
第一首:
失志难作福,得势易造罪。
苦即念快乐,乐即生贪爱。
无苦亦无乐,无明亦无昧。
不属三界中,亦非三界外。
- 注释: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人在失意时难以做出好事,而在得意时容易犯错。同时指出,当人们感到痛苦时,就会想到快乐,而当快乐时,就容易产生贪婪和爱慕。这里强调了痛苦的存在可以让人感受到快乐,而快乐的过度则可能引发贪婪和爱慕等负面情绪。此外,诗中提到“无苦亦无乐,无明亦无昧”表明,痛苦和快乐并不是绝对的,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最后,诗人指出这种感受既不属于三界(佛教术语,指人间、天界、阿修罗界)之中,也不属于三界之外,进一步强调了痛苦和快乐的相对性。
赏析:
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人的心理活动和情感状态。通过对失意与得意的对比,诗人揭示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不同行为倾向。诗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将痛苦与快乐、贪婪与爱慕等概念相互关联,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此外,诗中对痛苦和快乐的界定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引人深思。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理解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同时,诗人也提醒我们要理性看待生活中的痛苦和快乐,避免陷入极端的情绪中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