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若有我,我何能度脱。
众生若无我,已死应不活。
众生不了此,便听佛与夺。
我无我不二,四天王献钵。

译文:

1 众生若有我,我何能度脱。

  • 众生若能理解并接受我这个“我”,我又能如何帮助他们脱离苦海呢?
  1. 众生若无我,已死应不活。
  • 如果众生没有我这个“我”的存在,那么他们即使面临死亡也不会感到痛苦或无法生活。
  1. 众生不了此,便听佛与夺。
  • 如果他们不理解这一点,就会受到佛法的束缚和限制。
  1. 我无我不二,四天王献钵。
  • 我并没有一个独特的自我存在。
  1. 菩萨摩诃萨,示现如来所。
  • 菩萨以大乘佛教的精神,示现为佛陀本身,来教化众生。
  1.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 不要做坏事,要多做好事。
  1. 一切法从本来,于中体道场。
  • 一切法都是从最初的本性中产生,我们可以通过修行来理解并实践这种本质。
  1. 无生亦无灭,寂然湛然常。
  • 万物没有生也没有灭,它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寂静而深沉的状态。
  1. 本源自性空,真性本不异。
  • 一切事物的本源都是空性的,真实的本质是不变的。
  1. 诸相非有相,诸相即无相。
  • 所有的现象都不是实际存在的,但是它们是真实的。
  1.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 所有的变化都是虚幻不实的,就像梦和泡影一样。
  1. 一切法如是观,舍妄得解脱。
  • 通过观察和理解这些虚幻的现象,人们可以得到解脱。
  1. 三界唯心造,万法唯心转。
  • 整个宇宙都是由心灵创造的,所有的事物都在心灵中被创造并不断转变。
  1. 一切当念去,一切当念来。
  •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觉,随时准备应对任何情况。
  1. 一切当念住,一切当念灭。
  •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专注,但同时也要学会放下和遗忘。
  1. 一切当念修,一切当念证。
  • 我们应该通过持续的修炼和修行来达到目标。
  1. 一切当念行,一切当念证。
  • 我们应该通过实际的行动来证明我们的修行成果。
  1. 一切当念观,一切当念修。
  • 我们应该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反省来完善自己的修行方法。
  1. 一切当念止,一切当念修。
  • 我们应该通过适当的行为和举止来展示我们的修行成果。
  1. 一切当念行,一切当念修。
  • 我们应该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来追求更高的境界。

注释:

  1. 众生若有我,我何能度脱:这一句强调了“我”对众生的重要性。如果众生能够理解和接受“我”的存在,那么我就能更有效地帮助他们摆脱困扰。这里的“度脱”指的是引导、帮助或治愈。
  2. 众生若无我,已死应不活: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观点,即众生如果没有“我”(自我意识或个性)的存在,那么他们的生活将不会充满意义和活力。这里的“已死”可能是指缺乏自我意识或个性的个体。
  3. 众生不了此,便听佛与夺:如果众生不能理解这一观点,他们将会受到来自佛教教义的束缚和限制。这里的“与夺”可能是指剥夺或限制。
  4. 我无我不二,四天王献钵:这句话表明我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没有两个对立的部分。四天王献钵(意指奉献)可能是比喻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愿意为了众生的利益而无私奉献。
  5. 菩萨摩诃萨,示现如来所:这句话描述了菩萨作为佛陀本人的一种显现方式。菩萨以大乘佛教的精神,通过各种形式向众生展示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6-10 这几句进一步探讨了“我”的概念及其对众生的影响。它们讨论了如何通过理解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来帮助他人,以及如何看待和处理与“我”有关的问题。
    11-14 这些句子强调了无常和空性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认识到这些概念来获得解脱。它们也提到了通过修行和修炼来达到目标的方法。
    15-20 最后几句则强调了行动和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来追求更高的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