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丧孰不供,贷钱免尔萦。
耕收孰不给,倾粟助之生。
物赢我收之,物窘出使营。
后世不务此,区区挫兼并。
【注释】
九首:这里指《寓言》中的九篇小故事。
孰不供:谁不需要。
贷钱免尔萦:借钱可以免你受拖累。
孰不给:谁不用得到。
倾粟助之生:把粮食倾泻出来帮助他生活。
物赢我收之:财物被赢去,我来收拾。
物窘出使营:物品匮乏时,派人去经营。
区区:谦词,表示自己微不足道。
挫兼并:抑制豪强兼并土地。
【赏析】
这是一篇讽刺诗,通过描写民间借贷和借贷者的生活,揭露了高利贷的残酷和剥削。诗人以“寓言”的形式,借古讽今,鞭挞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贫苦百姓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
首句“婚丧孰不供”,意思是说,无论是结婚还是办丧事,人们总是需要借钱的。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个现实问题,即民间借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离不开借贷。接下来,诗人用“贷钱免尔萦”来表达自己的感慨。这里的“萦”字,可以理解为困扰、拖累的意思。诗人认为,借款给人带来麻烦,让人难以应付。
诗人描述了农民在丰收时的情景:“耕收孰不给。”意思是说,农民在收获季节时,总是有充足的粮食可供使用。然而,这并不能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因为借贷者仍然会向农民索取。于是,“倾粟助之生”成为了农民无奈的选择。这句诗表达了农民在面临借贷者索要的情况下,为了生计不得不倾尽家产的无奈之举。
最后一句“物赢我收之”则是诗人对于被掠夺者的无奈回应。这里的“物赢我收之”可以理解为财物被他人夺走,我来收回。这既是对借贷者贪婪行为的谴责,也是对贫苦百姓遭受剥削的无奈叹息。而最后的“物窘出使营”则描绘了借贷者在物资短缺时,不得不派人去经营的局面。这句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借贷者在面对困境时,只能依靠借贷来解决燃眉之急。
这首诗通过对民间借贷现象的描绘,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无奈处境。同时,诗人还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于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