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役沧海上,瞻山一停舟。
怪此秃谁使,乡人语其由。
一狙山上鸣,一狙从之游。
相匹乃生子,子众孙还稠。
山中草木盛,根实始易求。
攀挽上极高,屈曲亦穷幽。
众狙各丰肥,山乃尽侵牟。
攘争取一饱,岂暇议藏收。
大狙尚自苦,小狙亦已愁。
稍稍受咋啮,一毛不得留。
狙虽巧过人,不善操锄耰。
所嗜在果谷,得之常似偷。
嗟此海山中,四顾无所投。
生生未云已,岁晚将安谋。

【注释】

①吏役:官吏。海:海神,神话中主管大海的神。

②“怪此秃”句:奇怪这秃山是何人使然?

③“乡人语其由”句:乡人告诉我那秃山是谁造成的。

④“一狙”句:一只山中的猿类在树上鸣叫。

⑤“相匹乃生子”句:它们交配后生下许多子猴。

⑥“山中草木盛”两句:山里的草木很茂盛,果实很容易采到。

⑦“攀揽上极高”两句:猴子攀援树木,爬到很高的树枝上去吃果子。

⑧“众狙各丰肥”四句:所有的猴子都有肥壮的身体,因此山上的植被被它们吃光了。

⑨“攘争夺一饱”四句:抢夺食物,哪有空闲时间去考虑藏身之所呢?

⑩“大狙”二句:大的猴子还自找苦吃,小的猴子也愁眉苦脸。

⑪“稍稍受咋啮”四句:渐渐地,它们都因饥饿而死。

⑫“狙虽巧过人”二句:猴子虽然比人类聪明,但不善用锄头等农具。

⑬“所嗜在果谷”二句:它们只喜欢吃果实和谷物,这些东西常常被人偷去。

⑭“嗟此海山中”四句:叹息这海中的大山,四顾无人依靠。

⑮“生生未云已”二句:万物生长,还没有结束,岁末年关,如何度过呢?

【赏析】
这首诗写一群猕猴在一座山上的生活情况。全诗以猕猴为中心,通过对猕猴生活习性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第一段写猕猴的生活环境。首句总写猕猴栖息的地方是在大海之上,第二句写猕猴在海上停船休息的情景。三、四句通过询问,揭示了猕猴栖息的原因。五、六句写猕猴在山上鸣叫和活动。七八句写猕猴交配繁衍后代。九、十两句写猕猴的食物来源丰富。十一、十二句写猕猴攀缘树木,获取食物。十三、十四两句写猕猴的群体生活与行为习性。十五句写猕猴的生存状态。十六句写猕猴对生存环境的态度。十七句写猕猴对生存环境的不满。十八句写猕猴的生存困境。十九、二十两句写猕猴的悲惨命运。二十一至二十二句写猕猴对生存环境的思考。二十三句写猕猴对生存环境的担忧。二十四句写猕猴的生存现状。二十五句写猕猴的生存态度。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句写猕猴的生活状况。最后三句写猕猴的生存困惑。整首诗通过对猕猴生活的描绘,反映出当时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