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向西陵势渐平,万山环合翠峥嵘。
须知楚国尝为塞,不为涪翁浪得名。
人若此贤真俊杰,楼还旧观焕神明。
临风每听滩声咽,似怨张仪作暮横。
【注释】
江向西陵势渐平,万山环合翠峥嵘。
——首句“江向西陵势渐平”,写西陵地势渐趋平稳,群山环抱;次句“万山环合翠峥嵘”,写万山簇拥,青翠挺拔,景色秀丽。
须知楚国尝为塞,不为涪翁浪得名。
——第三句“须知楚国尝为塞”,以楚国曾筑有要塞作比,说明峡州楚塞楼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第四句“不为涪翁浪得名”,以诸葛亮自比,说他虽然建功立业,但因是白手起家,没有靠祖业而获得名誉,意在告诫人们,不应空有其名。
人若此贤真俊杰,楼还旧观焕神明。
——第五句“人若此贤真俊杰”,赞颂楼中之人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第六句“楼还旧观焕神明”,希望楼中之人继续努力,使楼宇重新焕发光彩。
临风每听滩声咽,似怨张仪作暮横。
——末句“临风每听滩声咽”,形容人在楼上听到水急滩高时发出的声音(如泣如诉);“似怨张仪作暮横”,以张仪喻指水激浪涌的滩声,好像怨恨着什么。
【赏析】
这是一首题壁诗。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三层意思。前四句写楼之位置和环境;中间四句写诗人对楼中人的赞美;后二句写诗人对楼中人的祝愿。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峡州楚塞楼的喜爱之情。
诗的第一句写楼之位置。“江向西陵势渐平”,意思是说西陵地势渐趋平稳,群山环绕。西陵地势逐渐向长江方向倾斜,所以叫西陵。这一句写出了诗人对楼所在位置的地理知识。“万山环合翠峥嵘”的意思是说群山环抱,青翠挺拔,景色秀丽。这句写出了楼周围环境的优美。
第二句用楚国修筑要塞的故事来比喻峡州楚塞楼的位置非常重要。战国时期,楚国为了抵御秦国,修筑了著名的长城,称为“荆城”。“今之荆城非古之荆城也。”《战国策·秦策一》载:张仪为秦相,与魏王会于襄陵,说魏王曰:“愿贵足用为市。君之国南与楚接,北与齐、韩为境,西有河外,东有淮、汝,秋毫不能出口。今公又发币于宋,此散马购牛之计也,而君又举千金于市,则交未亲而财已尽矣。”魏王说:“寡人不佞,方且从事于区区之宋,尚何足言及于远?今王必称千里之外,苟敬闻命矣。”张仪回答说:“王其无问已!王即无问,是以臣为区区之宋也;王即问,则是臣效千里之远也。”魏王说:“子何故效我于区区之宋乎?”张仪说:“使王收尽借宋之富于成安之下,而听臣为之计,则虽王之欲速而无礼于成安,犹将不得所欲而见王之明德。今王之所言者远于宋,而寡人所言者近于宋,然则王之所以欲速者,寡人不使远甚焉,而寡人之所谓者,独不远而不可知也。”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张仪认为魏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如果魏国能够利用好自己的地理优势,那么魏国就能成为强大的国家。而魏国之所以不能成为强大的国家,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不便,因此需要加强建设,才能成为强大的国家。而三峡地区位于我国南方,地理位置优越,地形险要,是军事上的重镇。三国时期,吴国为了加强防御力量,曾经在三峡地区修建了许多城池,这些城池都设在长江两岸的险要之地,形成了一道道天然的屏障。因此,三峡地区的地理位置非常有利于吴国的防守。
第三句以诸葛亮自比。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蜀汉的丞相。他的智慧和才能都是非常高超的。然而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刘备的儿子就得到重用。相反,他是靠自己的努力才取得了成功。因此,这里用诸葛亮自比,是为了表明自己虽然不是依靠祖业而获得的名誉,但是自己还是非常珍惜这个名誉的。
第四句希望楼中之人能够继续努力,使楼宇重新焕发光彩。这里用“人”代表楼中的人,用“楼还旧观焕神明”来表示自己希望楼中的人能够像诸葛亮一样继续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就。
最后两句写诗人听到楼下的滩声,联想到张仪被秦国俘虏并死于途中的事情。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在秦国担任过宰相的职务,并且多次出使各国进行游说活动。有一次,他奉命出使赵国去谈判六国的合并问题。当他走到半路上的时候,遇到了秦国的军队,他被俘并送往秦国。后来,他被秦国的一位大臣杀害了。诗人通过这个典故来表达他对楼中人和祖国的关心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