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邦人着眼看,鲁侯雩祭正玄端。
望来已见千山雨,此去那忧百谷乾。
高廪有期从穧敛,奔霆何处起龙蟠。
新诗得得书灵应,传与群公好纵观。
【注释】
①和:同“贺”。王冲之,即王禹偁。喜雨,是祈求雨水的诗。
②指点:指点江山,比喻关心国家大事。
③鲁侯雩(yú)祭:鲁国的诸侯在雩坛上祭祀。雩,古代求雨之祭。玄端,黑色衣襟。古代礼服之一。指祭祀时穿黑衣服。
④望来:远望而来。
⑤此去:指这次出行。
⑥高廪:高高的粮仓。指丰收。有期:不久就要到来了。穧敛:收拢粮食。
⑦奔霆:急骤的雷声。起龙蟠:起风雷。这里比喻政治风云变幻。
⑧灵应:灵验,不失灵验。好纵观:希望多观赏。
【赏析】
《和王冲之喜雨呈张文伯》是北宋诗人王禹偁的作品。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属山东)人。曾因言事得罪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后又被召回京任右正言、知制诰,以直谏著称。这首诗作于宋开宝八年(975年),当时作者奉诏出使淮南,途经润州,恰逢天降甘霖,于是写下此诗,寄给张文伯。
首联:“指点邦人着眼看,鲁侯雩祭正玄端。”诗人首先指出,作为朝廷使者的他,有责任关心百姓的生活,而百姓的生活状况,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这既是对张文伯的劝诫,又是对自己的自勉,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爱。同时,诗人又以鲁侯雩祭的情景,暗示出自己此行的目的——祈雨。这一联中,“指点”一词,既表明了诗人的身份地位,又表现出他的责任感;“邦人着眼看”,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使命和担当。
颔联:“望来已见千山雨,此去那忧百谷乾。”诗人通过对眼前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即将到来的甘霖的期盼和喜悦之情。他想象着,在远方的山川之中,已经可以预见到即将到来的甘霖,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消息啊!然而诗人又担忧地想到,即使有了这场甘霖,也不能保证百谷丰登。这是因为,虽然雨水滋润了大地,但干旱仍然可能继续存在。这一联中,“望来”、“此去”两个词组,巧妙地将诗人的情感贯穿其中,既有期待又有忧虑,体现了诗人对国计民生的深深忧虑和殷切期望。
颈联:“高廪有期从穧敛,奔霆何处起龙蟠。”诗人进一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他对即将到来的甘霖的美好期盼。他认为,有了这场甘霖,高高的粮仓就会满载而归,而那些曾经遭受旱情困扰的地区,也将重新焕发生机。同时,他也不忘提醒张文伯,要警惕可能出现的疾风暴雨。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又体现了他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态度。
尾联:“新诗得得书灵应,传与群公好纵观。”诗人最后以自己的诗歌来表达对神灵的感激之情。他认为,这场甘霖是神灵赐予的恩泽,因此他要将其记录下来,以示感谢。同时,他也希望将这些诗歌分享给更多的官员们,让他们一起欣赏这场甘霖带来的美好时刻。这两句话既表现了诗人谦逊有礼的品质,也展现了他对民众的关怀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诗人通过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