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披荆棘入山来,洞口晴烟翳不开。
试问真人竟何处,他年相就谒蓬莱。
游毛公洞六首
旋披荆棘入山来,洞口晴烟翳不开。
试问真人竟何处,他年相就谒蓬莱。
注释与赏析:
- 旋披荆棘入山来:诗人刚进入毛公洞,便被四周的荆棘所困扰,不得不挥舞着手中的工具,努力地砍去这些阻挡前行的障碍物。这里的“旋”表示迅速、立刻,突出了诗人面对困难时的急切与勇敢。
- 洞口晴烟翳不开:阳光透过洞口的缝隙,投射出一片明亮的光斑。然而,这微弱的光线却被浓密的烟雾遮蔽,使得洞口显得模糊不清,难以看清其内部的情况。这句诗通过对比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口的景象,给人以朦胧而神秘的感觉。
- 试问真人竟何处:诗人在探寻洞中真谛的同时,不禁产生了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高人的好奇之情。他试图通过询问他人(即“真人”),来一探究竟,了解他们的踪迹和行踪。这里的“试问”表达了诗人的探索欲望和求知之心,而“真人”则象征着洞中可能隐藏的超凡脱俗之人。
- 他年相就谒蓬莱:诗人在探寻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奇和美丽,还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亲自拜访这位传说中的高人,并向他们请教学问和技艺。这里的“蓬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境,代表着美好的理想境界。而“相就”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相遇的渴望和向往。
整体赏析:
《游毛公洞六首》是宋代诗人王之道的作品。全诗通过对毛公洞入口的描写以及诗人探访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展现了一种对自然奇观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追求的深沉思考。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审美情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