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中兴运,时当外侮宾。
此生那习坎,吾道已康屯。
黄卷何妨对,青灯正可亲。
侏儒归檃括,苦窳入陶钧。
夸父劳追日,颜回怅绝尘。
庙堂资赞辅,岩穴忍跧踆。
炳焕文中虎,玲珑席上珍。
肯终虞涧筑,聊滞越山薪。
君壮勤非勉,予衰懒是真。
会看鸣鸑鷟,相庆画麒麟。
簪绂行当贵,齑盐莫厌贫。
仲尼忧悄悄,扬子恶频频。
守节身何屈,移忠道自伸。
秋吟足佳句,飞动笔如神。

【译文】

天启中兴运,时当外侮宾。

此生那习坎,吾道已康屯。

黄卷何妨对,青灯正可亲。

侏儒归檃括,苦窳入陶钧。

夸父劳追日,颜回怅绝尘。

庙堂资赞辅,岩穴忍跧踆。

炳焕文中虎,玲珑席上珍。

肯终虞涧筑,聊滞越山薪。

君壮勤非勉,予衰懒是真。

会看鸣鸑鷟,相庆画麒麟。

簪绂行当贵,齑盐莫厌贫。

仲尼忧悄悄,扬子恶频频。

守节身何屈,移忠道自伸。

秋吟足佳句,飞动笔如神。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唐顺之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通过对历史典故的运用和巧妙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人生价值以及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的第一句“天启中兴运,时当外侮宾”描绘了国家在天启年间迎来了中兴之运,但此时外部的威胁却如同宾客一般,时刻威胁着国家的安全。这里运用了典故,天启年间,明朝虽然经历了一系列动荡,但在天启皇帝的支持下,国力逐渐恢复,对外压力也有所减轻。

第二句“此生那习坎,吾道已康屯”则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阐述。作者认为,尽管国家面临着外部的压力,但他并不感到困扰和不安,因为他坚持自己的道路,相信只要坚持正义,就能战胜一切困难。这里的习坎和康屯分别指代内心的困扰和外在的困境,通过对比,强调了作者对于个人命运的坚定信念。

第三句“黄卷何妨对,青灯正可亲”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于读书的热爱。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也愿意用书籍来充实自己,用青灯来驱散孤独。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爱,正是他坚持自我修养的动力所在。

第四句“侏儒归檃括,苦窳入陶钧”则是对自身形象的比喻,作者自嘲为小人物,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就像那些被埋没的人才一样,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地工作,用自己的才能为地方建设做出贡献。

第五至第七句通过夸父追日、颜回怅绝尘等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追求的不懈追求。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还是在权力斗争中,他都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第八句“庙堂资赞辅,岩穴忍跧踆”,则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升华。在庙堂之上,他有机会为国家出谋划策,帮助君王治理国家;而在岩穴之中,他则可以远离政治斗争的纷扰,保持清高的品质。这种既能够参与国家大事又能保持个人独立的处世态度,正是他的理想状态。

最后几句“炳焕文中虎,玲珑席上珍”,“肯终虞涧筑,聊滞越山薪”,则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展望。他相信自己的才华如同文中之虎一般闪耀,能够在各种场合中脱颖而出;而他的人生经历如同珍贵之物一般独特,值得人们珍惜和传颂。他希望自己的未来能够像飞鸿一样自由翱翔,不被束缚。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典故的运用和巧妙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人生价值以及个人命运的思考,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知识、信仰和个人品质的坚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