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星台畔依红客,厌踏红尘穿紫陌。
涌金门外泛兰舟,两岸融融春水拍。
隔浦笙歌寄幽思,向阳花柳饶春色。
六桥突兀披丹青,千佛森罗眩金碧。
登临肯作怀古愁,志在云台书竹帛。
须臾饮散晚风号,却扫阴霾生桂魄。
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作品,下面是逐句的解读:
- 福星台畔依红客 - 福星台上的人倚靠在红色的装饰物旁。
- 厌踏红尘穿紫陌 - 厌倦了在尘世的纷扰中穿行于紫色的道路上。
- 涌金门外泛兰舟 - 在涌金门外泛舟,船上放着兰花。
- 两岸融融春水拍 - 两岸春天的景色柔和地拍打着船。
- 隔浦笙歌寄幽思 - 隔着江岸传来的笙歌声表达着深远的思绪。
- 向阳花柳饶春色 - 向阳的花和柳树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 六桥突兀披丹青 - 六桥上的风景突兀地披上了色彩鲜明的画。
- 千佛森罗眩金碧 - 千佛寺内佛像众多,闪耀着金色和碧玉的光芒。
- 登临肯作怀古愁 - 登上高处,不愿意产生怀古之愁。
- 志在云台书竹帛 - 志向在于像《汉书·武帝纪》中的云台那样记载下自己的事迹。
- 须臾饮散晚风号 - 片刻之后,酒宴散去,晚风呼啸。
- 却扫阴霾生桂魄 - 扫除了心中的阴暗,如同月亮的桂魄(明亮的月牙)重新出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西湖边的美丽画面,以及作者与同僚们在此地的欢聚。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的美景和人文的氛围。”福星台畔依红客”一句,不仅描述了福星台的美丽,也暗示了文人墨客的雅致生活。”厌踏红尘穿紫陌”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而”六桥突兀披丹青”则是对西湖美景的具体描绘,六桥作为杭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描述为“突兀”,强调其自然而不造作的美。
整首诗流露出一股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意境,同时也展现了作者豪放的个性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诗的最后一句“却扫阴霾生桂魄”更是点出了诗人内心的明亮与坚定,即使在面对困境时也能保持清明的心态,如明亮的月亮一般照亮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