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当年两翰林,江天为我结层阴。
九华门外柳三丈,萧相楼前松十寻。
过池阳
不见当年两翰林,江天为我结层阴。
九华门外柳三丈,萧相楼前松十寻。
注释翻译赏析
- 注释
- 王鞏(1084年—1127年),北宋诗人、画家。字定叟,安陆(今湖北安陆)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 两翰林:指两位翰林学士,即宋代的曾巩和李清臣。
- 江天:指长江的天空或江水。
- 结层阴:形容天空被云层覆盖形成厚厚的阴霾。
- 九华门外:指安徽省泾县境内的九华山外的某地。
- 柳三丈:形容柳树高大茂盛,如同三丈高。
- 萧相楼前:指安徽省萧县境内的一座楼前的松树。
译文
在池阳舟中遥望,不见当年两翰林。
长江之上,天空仿佛被厚重的云层遮挡,显得暗淡无光。
九华山外,柳树高达三丈,宛如绿海;而萧相楼前的松树则挺拔参天,直入云霄。赏析
《过池阳》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池阳(今安徽泾县一带)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精细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诗人通过观察自然中的树木、云层等元素,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首句“不见当年两翰林”,诗人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昔日友人的怀念之情。这里的“两翰林”指的是曾巩和李清臣这两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们在历史上以文才著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如今他们已不再出现在世间,诗人对此感到无限惋惜和遗憾。
第二句“江天为我结层阴”,进一步描绘了天气的变化。诗人用“为我结层阴”来表达自己对于这种天气现象的感受。这里的“层阴”可能是指天空中厚厚的云层,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这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情,或许也暗示了他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第三句“九华门外柳三丈”,诗人将视线转移到了九华山外的景象上。“九华门外”指的是九华山外的某个地方,可能是诗人此行的目的地之一。而“柳三丈”则形象地描绘了那里的柳树之壮观,仿佛有三丈高。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示了自然之美,也为接下来的诗句铺垫了情感背景。
最后一句“萧相楼前松十寻”,诗人再次将视线转向了萧县境内的一处楼前。“萧相楼前”指的是萧县某处楼前的松树。“十寻”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意指这些松树枝叶繁茂,高耸入云。这句诗既表现了自然的壮美,又隐含了诗人对古代贤者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
《过池阳》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慨。通过对池阳之行的回顾,诗人表达了对友人逝去的哀思,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时间流转的无奈感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意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