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封王爵号优游,众水奔归祠下流。
沃若郊原真可隐,悠然心景自相投。
绵绵野径蟠山腹,瑟瑟枯溪泻石头。
直到法华高处望,天珍未许有心求。

【注释】

神封王爵:指神宗皇帝封禅泰山时的礼仪。优游:悠闲。奔归:流归。祠:庙。下流:即“下游”,水从高处流向低处,此处比喻朝廷中人纷纷归附。沃若:肥沃。郊原:郊外的田地。心景:心境。相投:相互契合。绵绵:曲折绵延的样子。野径:田间小路。蟠:盘伏。瑟瑟:形容风吹树叶发出的声响。石头:山石。法华:佛教经名。

【赏析】

《题承庵二首》,是诗人为友人张承庵而写的两首诗。这两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和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于朋友张承庵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其人生境遇的同情与理解。全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和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于朋友张承庵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其人生境遇的同情与理解.

第一首,诗人以“神封王爵”开篇,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图画:皇帝亲自封禅泰山,举行盛大的仪式,场面宏大而庄重。然而,在这样庄重的场合中,却有众多的人争相归附,如同水流一般纷纷向山下奔流而去。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人们争先恐后归附朝廷的情景描绘得生动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朝廷中人纷纷归依的无奈和感慨。

诗人用“众水奔归祠下流”来进一步描绘这一情景。水流从高处流向低处,这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规律,但在朝廷这样的大环境中,人们的行为却显得如此混乱无序。这里的“奔归祠下流”既是一种比喻,又是一种象征,暗示着朝廷中的纷争、争斗和混乱。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政治局势的忧虑和担忧。

诗人转向描写自己对于这种情形的看法:“沃若郊原真可隐,悠然心景自相投”。这里,诗人将自己比作一位隐居者,选择在郊外肥沃的原野上居住,远离喧嚣的城市生活。他的内心世界与自然景象相互融合,彼此呼应。这种心境是宁静而深远的,没有世俗的纷扰和名利的牵挂。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表达了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二首,诗人同样以“神封王爵”开篇,描绘出皇帝亲自封禅泰山的庄严场景。然而,与第一首不同的是,这里强调的是人们在朝廷中的种种行为和态度。诗人用“群英争献赋”来形容朝廷中的文人雅士们争相献文献策、争夺官职的场景。这些文人雅士们为了功名利禄而争先恐后地献文献策,仿佛是为了博取皇帝的青睐和赏识。

诗人用“群公皆谄媚”来形容那些趋炎附势、巴结拍马的大臣们。他们为了迎合皇帝的意愿和旨意,不惜奉承讨好,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和原则。这种谄媚的态度和行为,不仅让朝廷失去了公正和诚信,也让社会风气变得扭曲和黑暗。

诗人以“天珍未许有心求”收尾。这里的“天珍”指的是皇帝赐予的珍贵礼物或恩宠,而“无心求”则表示诗人对于这些恩宠并不放在心上,也不愿意去追求。诗人认为,真正的珍宝不是来自于外界的赠予,而是来自于自身的修养和品质。只有通过不断地修炼和完善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这两首诗通过对朝廷中人纷纷归依、文人雅士们争相献文献策、趋炎附势的大臣们谄媚拍马等现象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风气和社会风貌。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于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