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足不到承庵,抚事兴思重怆然。
风急雁行斜漠漠,夜深蟾影弄娟娟。
炉亭暖彻通宵火,鱼板惊残向晓眠。
欲识本来真面目,杖藜未免再留连。

十年足不到承庵,抚事兴思重怆然。

风急雁行斜漠漠,夜深蟾影弄娟娟。

炉亭暖彻通宵火,鱼板惊残向晓眠。

欲识本来真面目,杖藜未免再留连。

【注释】

①承庵:指承天寺,在江西九江市南郊,苏轼曾在此建东坡亭。②怆然:悲伤的样子。③雁行:大雁飞行的阵势。④鱼板:一种古代的测日影工具。⑤本来面目:佛教语,佛家认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皆非真实,只有自性清净如来藏是真实不变的本体,即“本来面目”。⑥杖藜(cí 藜):拄着拐杖。藜,草名,这里代指老人。⑦留连:依依不舍。【赏析】

这首《题承庵二首》,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时年作者四十四岁,任杭州通判。苏轼与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出知徐州,次年调知湖州。此诗为赴湖州途中所作,表达了对承天寺及东坡亭的怀念之情。

前两联写景。首句“十年足不到承庵”,言诗人已十年未去承天寺,而承天寺仍巍然屹立,故诗人感慨万千。次句“抚事兴思”,言诗人触物伤情,想起往事,不胜伤感;又以“重怆然”三字点明这种情绪。“风急雁行斜漠漠”,描绘了一幅晚秋天气萧瑟、寒风凛冽的景象;“夜深蟾影弄娟娟”,则写出了夜晚月光下承天寺的幽静之美。颔联写承天寺夜景之美,颈联写承天寺晨景之佳,而尾联抒发了诗人对承天寺的无限眷念。

后两联抒情。“炉亭暖彻通宵火,鱼板惊残向晓眠”,言承天寺中的灯火通宵不灭,而游客们却因疲惫不堪,纷纷在天亮前入梦,这是多么令人感伤的情景啊!“欲识本来真面目,杖藜未免再留连”,言要认清事物的真相,须从事物的本质出发,而承天寺的美,并非仅在于它的外表和形式,更在于它的内在精神。尽管诗人已离开承天寺,但仍然难以割舍对它的感情;因此,他拄着拐杖徘徊在承天寺前,不忍离去。

这首诗通过写承天寺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诗中的“重怆然”、“娟娟”、“袅袅”等词语也富有音乐美,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