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妆碧嶂旧登临,来演真常契佛心。
漫道山林无独往,那知笙磬有同音。
堂前明月四时好,山外白云千古深。
此别松门无复见,渔樵为伴老相侵。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东山隐居时的所作,表达了诗人对东山生活的向往及隐士生活的乐趣。全诗意境优美,富有哲理,体现了诗人高洁的志趣和淡泊名利的情怀。
首句“红妆碧嶂旧登临”,写自己曾在东山居住过,且有“红妆”之雅称,“碧嶂”之壮丽。这里用“红妆”指代东山,“碧嶂”指代山峰,以形象的语言点明自己的东山居所。
次句“来演真常契佛心”,意谓来到东山后,便与佛心契合。这里的“真常”指的是佛教中的一种境界或理念,表示一种超越世俗、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而“契佛心”则是说自己与佛心相合,能够领悟到佛家的精神境界。
第三句“漫道山林无独往”,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处山林之中,但并不孤僻,也不排斥其他隐士或行者。这句诗强调了诗人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
第四句“那知笙磬有同音”,意指虽然外界的人认为山林中只有我一个人,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里的“笙磬”指的是音乐乐器,“同音”则意味着这些乐器的声音与佛家乐音相似,都传达着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这一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喜爱,也暗示了自己内心的平和与清净。
第五句“堂前明月四时好”,意谓在东山的住所前,四季都有明亮的月亮照耀。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诗人在月光下欣赏美景,感受自然的恩泽。
第六句“山外白云千古深”,意指在东山之外,可以看到连绵不绝的白云。这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东山与外界的界限,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心境的高远和超脱。
第七句“此别松门无复见”,意谓这次分别之后,再也无法回到东山的住所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之情以及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第八句“渔樵为伴老相侵”,意谓在东山隐居期间,经常与渔夫和樵夫交往,相互陪伴,共同度过晚年时光。这里的“渔樵”指的是渔民和樵夫,象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和淳朴的人情世故。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通过描绘东山的自然风光和隐士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比喻也富有哲理,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