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上梅直讲书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苏轼在七、八岁时开始学习读书,听说今天天下有一位欧阳修(欧阳公)、其为人如古时的孟轲、韩愈一样;又有一位梅公,跟随他游学,并且与他讨论学问的高低。后来他长大了,能够欣赏他的文辞,想象他的为人,认为他超脱世俗的快乐,而自己享受这份快乐。当自己学习做对偶声律的文章,寻求升迁的机会时,自知没有资格出现在各位前辈之间。来京师一年多了,未曾拜访过他的门。
注释:
- 鸱鸮:指猫头鹰,古人认为它象征着鸱夷,是一种凶猛的动物。
- 君奭:《尚书·君奭》篇中的大臣名字,是周公旦的辅臣之一。
- 颜渊:孔子的弟子,名回,字子渊。
- 仲由:孔子的弟子,名由,字子路。
-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散文家,谥号「文忠」或「文正」。
- 孟轲: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 韩愈: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以其诗歌和散文闻名。
- 召公:周代的重臣,周公旦的弟弟。
- 管、蔡:指历史上的管叔和蔡叔,他们是周公旦的兄弟,曾因反对周公而受到排挤和流放。
- 孟子之心:指内心纯净无杂念的心。
- 油然:形容自然而然的样子。
- 升斗之禄:指微薄的俸禄。
- 自度:自我衡量,考虑自己的能力。
- 京师:古代指京城。这里指当时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先贤的敬仰之情。通过对周公和孔子的叙述,表达了对历史人物遭遇的同情,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文章通过描绘孔子和周公的生活困境,强调了他们内心的自由与快乐,以及他们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境界。这种追求反映了作者对于个人精神生活的高度关注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