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栖身又两期,西风吹我鬓成丝。
俗儿往往貌相敬,吾道悠悠心自知。
尽去皮毛方是学,若无情性定非诗。
可怜千载相传授,只为秦人煨烬遗。
注释:
自知:自我认识。
古寺栖身又两期,西风吹我鬓成丝。
在古代的寺庙中隐居了又两年,西风吹动着我的鬓发如同被拉紧。
俗儿往往貌相敬,吾道悠悠心自知。
世俗之人往往表面恭敬,我的道途漫长而遥远,只有我自己知道。
尽去皮毛方是学,若无情性定非诗。
只有除去外在的皮毛才能真正学习,如果缺乏情感,那么诗歌创作就无从谈起。
可怜千载相传授,只为秦人煨烬遗。
可惜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相互传授和传承,但最终却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被遗忘。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的《送无可上人》,全诗共四句,每句七字,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人生道路的认识,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感慨。
首句“自知”二字,点明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明白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多么复杂、深邃,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和理解。这种自我认知的过程,就是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所追求的境界。
次句“古寺栖身又两期”,描绘了诗人在古寺中度过的时光,以及他对修行生活的体验。这里既表现了他的孤独寂寞,也反映了他对佛法的执着追求。
第三句“俗儿往往貌相敬,吾道悠悠心自知”,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认为世俗之人往往表面上恭恭敬敬,而他的道途漫长而遥远,只有他自己能够真正地理解。这种对自我与世界的深刻洞察,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最后一句“可怜千载相传授,只为秦人煨烬遗”,则是对历史人物的一种评价和感慨。他认为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传授和传承佛法,但却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而被遗忘。这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自己诗歌创作的鞭策和激励。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哲理性的诗歌,它通过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描绘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思考。同时,它也体现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