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岩下苍榕树,借我今年两度游。
客思凄凉无奈老,水光潋滟最宜秋。
便思乘兴归沧海,却恨知心远白鸥。
日暮强随年少去,溪山好处尽成愁。
七月望日再游弥陀岩
在七月初的一天,诗人重游了弥陀岩。
苍榕古树倚岩而生,我借来年之身又两度游历。
时光荏苒,我已老去,客思凄凉,无奈已久。
秋天水光潋滟,景色宜人,最是适宜。
便想乘此兴致回归大海,却恨知心之人远在天涯。
黄昏时分,勉强跟随年少的同伴离去,溪山之美尽成忧愁。
译文:
在七月初的一天,诗人重游了弥陀岩。
在弥陀岩下,苍翠的榕树依山而立,仿佛见证了我两次来到这里的岁月。
岁月无情,我在时光中渐行渐远,客愁满怀,无可奈何地老去。
此时正值深秋,水波粼粼,光影婆娑,风景最为迷人。
我本应乘着这股兴致返回那浩瀚无垠的大海里,但可惜,知心的人已经不在我身边。
夕阳西下,我只能勉强与年轻的伙伴们一同离开,那些令人陶醉的山水美景,最终都成了我心中难以排解的忧愁。
注释:
- 七月望日:指初秋时节的农历七月十五日。
- 弥陀岩:地名,位于今福建福州市鼓楼区东街。
- 苍榕树:苍翠的榕树。
- 借我今年:以今年之身再度来到此地。
- 游:游览、观赏。
- 老:衰老、年华流逝。
- 最宜秋:最是适合秋天的景象。
- 沧海:大海。
- 白鸥:白色的海鸟,这里用来比喻知心的朋友。
- 愁:忧愁、烦恼。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重游弥陀岩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知心朋友的思念之情。首联“弥陀岩下苍榕树,借我今年两度游。”点明了诗人重游弥陀岩的时间和原因,即借来年之身再度来到此地。颔联“客思凄凉无奈老,水光潋滟最宜秋。”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客愁满怀、岁月无情,感叹年华已逝。颈联“便思乘兴归沧海,却恨知心远白鸥。”则是诗人对于归隐大海边的想法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心理。尾联“日暮强随年少去,溪山好处尽成愁。”则表达了诗人无奈的情绪,只能勉强与年少的同伴们一起离去,那些让人陶醉的山水美景最终成了心中的忧愁。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情感真挚,是一首表现了诗人对时光和友情的深切感慨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