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在在屋上,雀在在屋下。
喧啾各有声,食息同晨夜。
所以异者何,仁义非外假。
云胡不自养,乃至为物化。
嗟余虽老倦,亦少知取舍。
凛然保厥衷,贵富直土苴。
注释:
雀在在屋上,雀在在屋下。
喧啾各有声,食息同晨夜。
所以异者何,仁义非外假。
云胡不自养,乃至为物化。
嗟余虽老倦,亦少知取舍。
凛然保厥衷,贵富直土苴。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雀的鸣叫和饮食为例,来说明仁义并非外在之物,而是内在之物。诗人通过观察雀的行为,领悟到了仁义的内在含义。
首联“雀在在屋上,雀在在屋下。”描述了雀在不同位置的生活状态,无论是在屋上还是在屋下,它们都能够自在地生活。这里的“在”字,形象地描绘了雀在屋檐下筑巢的情景。
颔联“喧啾各有声,食息同晨夜。”进一步描绘了雀的生活特点,它们在清晨和夜晚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而且它们的饮食习惯也与人类相似。这两句诗通过对雀生活的描绘,突出了雀作为生物的特点和规律性。
颈联“所以异者何,仁义非外假。”诗人提出疑问,为什么雀与其他动物不同,因为它们的仁义不是外在的装饰品,而是内在的精神品质。这里的“仁义”指的是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不是外在的象征或装饰。
尾联“云胡不自养,乃至为物化。”诗人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既然麻雀能够自养,那么人也应该能够自我修养,成为有道德的人。这里的“物化”指的是事物的变化过程,诗人认为人应该像雀一样自然地发展变化,而不是被外在的事物所束缚。
尾联“嗟余虽老倦,亦少知取舍。”诗人感叹自己的年纪已大,精力也已耗尽,但自己仍然保持着对事物的判断和选择力。这里的“取舍”指的是面对事物的选择和判断,诗人表示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对于事物还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尾联“凛然保厥衷,贵富直土苴。”诗人最后强调了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即使面临富贵诱惑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内心。这里的“土苴”指的是泥土、尘土,象征着贫穷和卑微的地位。诗人表示自己宁愿保持贫穷和卑微,也不愿放弃内心的正义和道德。
整首诗通过描绘雀的生活特点,引出了仁义的本质,并通过对人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于仁义的看法和理解。诗人认为仁义并不是外在的装饰品,而是内在的东西,只有通过自我修养和实践才能达到道德的境界。同时,诗人也强调了自己对于事物的态度和看法,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挑战,都不会放弃内心的道德信念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