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有地包沙漠,秦民无地堪托足。民心咫尺不戴秦,秦令安能到空谷。
商山紫芝青门瓜,武陵洞底栽桃花。草木不共人逃去,虞妃山赭良堪嗟。
秦皇一世二世歇,秦民万世桃花月。渔子相逢五百年,已闻几度乾坤裂。
靖节先生曾作记,祇云贤者兹避世。时人浪作神仙传,空自渺茫涉奇异。
君不见年来礼乐卯金刀,先生归对庐山高。所种柴桑五株柳,胜是武陵千树桃。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诗句原文
    秦皇有地包沙漠,秦民无地堪托足。
    民心咫尺不戴秦,秦令安能到空谷。

  2. 注释与解析

  • 秦皇有地包沙漠:描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大片土地划为皇家所有,包括辽阔的沙漠地带。
  • 秦民无地堪托足:表达了秦国的百姓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和依靠。
  • 民心咫尺不戴秦:强调即使身处皇宫之中,百姓的心却无法真正依附于朝廷。
  • 秦令安能到空谷:暗示即使下达命令,这些命令也难以达到偏远或荒凉的地方。
  1. 译文与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秦始皇时期统治政策的不满和批判。通过对秦朝疆域的描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诗人通过对比“秦皇”与“秦民”的关系,揭露了统治者与被统治民众之间的鸿沟。同时,诗中的反复修辞,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对国家政策和个人命运的担忧。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艺术再现,也是对人性、权力和社会关系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民的需求和感受始终是政治决策中不可或缺的考量。

  2.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秦始皇时期的土地政策和民众生活的困境,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革的深切关注。诗人不仅揭示了政治上的失误,还触及了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如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治理。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