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英去世二百年,其迹虽久骚雅传。
田庐不废子孙贤,庆门簪组方蝉联。
我来源中访高隐,□人邀客云山前。
朱门绿阁照溪水,长松茂竹□寒烟。
滩声萧萧到几席,魂清骨冷忘睡眠。
伊子出处不自判,尘缨俗网常萦缠。
儿孙渐多食□众,高翔远引嗟无缘。
他年家事苟有付,杖藜□此同悠然。

【题解】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对元英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首联:元英去世二百年,其迹虽久骚雅传(元英去世后200多年,他留下的遗迹虽然久远却仍被骚雅所传颂)。

颔联:田庐不废子孙贤(他的田舍和住宅没有废弃,他的子孙很贤明。庆门簪缨方蝉联(他的家族世代为官,簪缨相连,像凤凰一般高高飞翔)。

颈联:我来源中访高隐(我来自远方,来到这幽静的地方寻找隐士),□人邀客云山前(有人邀请客人在山间云雾之中畅饮)。

尾联:朱门绿阁照溪水,长松茂竹荫寒烟(红色的门户、绿色的楼阁映着溪水的流水,长青的松树、茂密的竹子遮着寒冷的烟雾);滩声萧萧到几席(滩上发出萧萧的声音飘来落在几案上)。

【注释】元英:指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元忠。

清芬阁:作者自号“清芬阁主”,故称此阁。

伊子:你的儿子。

尘缨俗网:红尘中的世俗纷扰。

杖藜:拄着拐杖。这里泛指老迈之态,表示自己已进入晚年。

悠然:安闲自在的样子。

【译文】

元英已经逝世200多年,他留下的美名仍然传遍四方。

田舍房屋没有荒废,子孙贤能,世代为官。

我来此探访高隐的逸人,与他们饮酒作乐。

门前有红色的房屋绿色的房子,流水悠悠,树木苍翠。

滩边的水声阵阵传来,响彻几案之间,让人心旷神怡。

你的儿孙渐渐多了起来,他们吃着美食享受着荣华富贵,但高飞远引的愿望却始终无法实现。

我将来家事如果可以委托给他,就拄着拐杖在此度过闲暇日子,同他一道欣赏美景。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通过追述历史人物的事迹,表达出对元英的怀念之情。

首联写诗人追怀元英的历史功绩及遗泽流芳。元英,即魏元忠,唐代著名政治家。诗人追念这位前辈,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的。“元英去世二百年”,说明元英逝世距今已逾两百年,而其遗德犹存,其遗迹仍被后人传诵。“骚雅”二字,既表明诗人推崇元英的文学造诣,也表明诗人的文学追求与志趣与元英相一致。“田庐不废子孙贤”,则进一步写出元英的遗风余教影响深远,他的后代都贤能出众。“庆门簪缨方蝉联”,是说元英家族世代为官,簪缨相接,如凤凰般高高飞翔。“□人邀客云山前”,“□”字疑为笔误,当为“请”。这句写诗人在云山中邀请友人畅饮,以寄情山水。

次联写诗人登高凭吊元英,抒发感念之情。“我来源中访高隐”,诗人从远处来,来到这幽静的地方,寻访隐士。“他年家事苟有付”,“苟”通“或”,也许有一天,我会将家事委托给他。“杖藜□此同悠然”,诗人拄着拐杖来到此处,与隐者一起悠然自得地品酒作乐。

三联写诗人登高凭吊元英,抒发感念之情。“朱门绿阁照溪水”,红色的门楼、绿色的亭阁映照着溪水的流水。“长松茂竹荫寒烟”,“长松茂竹”是诗人眼中的自然景观,也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境界。“滩声萧萧到几席”,滩边的声音传到几案之间,诗人仿佛听到了元英当年的歌声。“魂清骨冷忘睡眠”,诗人仿佛看到元英的幽灵,魂灵清澈,骨骼清凉,忘却了一切烦恼。

末联写诗人登高凭吊元英,抒发感慨。“伊子出处不自判”,你的儿子出没处所,自己并不判断。“尘缨俗网常萦缠”,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萦绕在身边。“儿孙渐多食□众”,儿孙日渐增多,而自己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狭窄,只能吃着美味的饭菜消磨时光。“高翔远引嗟无缘”,只能感叹自己没有机会像元英一样高飞远走。“他年家事苟有付”,以后家中的事情如果有需要委托的,就请你来帮忙吧!“杖藜□此同悠然”,拄着拐杖来这里与我共度悠闲的时光吧!

全诗语言简练,含蓄蕴藉,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